高尔基不愧是伟大的父亲——门外汉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标签:
																				
                            高尔基父亲儿子教师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高尔基不愧是伟大的父亲——门外汉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小学课本里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内容如下: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少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一直以来,身为长期在初中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自己总对小学课文充满了无限的好奇。说实在话,初中的课文,总是选得有点不合时宜,要么老长老长的,要么枯燥无味,要么内容太土,毫无时代精神,难怪许多孩子不怎么喜欢,几乎是开学翻一下,上课看一下,老师讲一下,考试没办法背一下,朱自清写的《春》、《背影》在其中只占少量的篇幅,也许编者一直也非常困惑,到底语文姓什么的问题,这样的纠结导致老师也非常的糊涂,乃至于一个孩子走出校门,写一句话也会缺胳膊少腿,有点悲哀。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我们的老师极容易引导孩子们感受高尔基的儿子对父亲的那份爱,也就是“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这样一段的理解,可是,孩子们很难答到点子上,老师一般都会想尽办法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找到一点感思,似乎有些勉强,又有点没有办法。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父子之间的爱的缠绵,而是高尔基先生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也就是最后一句话,即“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文章到底写的是谁,如果课堂上一直都在强调儿子对父亲的爱,似乎有点偏离主题的嫌疑。从语法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一直围绕高尔基来写的,他的儿子似乎不是文章的主角,否则文章的题目也不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文章,细细思量,主人公肯定是高尔基,从文章内容看,也是高尔基无疑。
我反反复复咀嚼着文章的内容,眼前总是难以忘记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他尽管生病休息在床,可是,面对自己的儿子,还不忘用最浅显的文字引导儿子健康成长。文章中的儿子非常幸福,毕竟伟大的父亲在一封信饱含着浓浓的爱和无限的希望。
说实在的,高尔基的儿子还很小,他对父亲的爱完全是一种天性,完全是一种自然纯真的行为,更不像课堂分析的那么的复杂。毕竟小孩子都喜欢大自然,他们似乎有一种本能,那就是用自然中最简洁的东西来献给自己最爱的人,我们的老师没有必要在儿子种花那一段大费口舌。
至于这篇文章第四段的语言准确性,“姹紫嫣红”、“阵阵芳香”自然不错,我觉得这一段最出彩的却是“轻轻摇晃”,别看词很普通,却因为它的存在,整个句子活了。一篇文章的高低,关键是文章的动词,哪怕是最普通的,用活了,那就是一个作家驾驭作品的本领。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谓是一字传神。
文章,我觉得想要讲好,要求我们的教师学会抓住主心骨,也就是文章的灵魂,一旦抓住,一切都会迎刃而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们只要抓住“‘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不放弃,了解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用最普通而又最精辟的话语表达对儿子的爱,这就跟文章的开头遥遥呼应。儿子爱自己的父亲,可是,他更爱大自然给予的花花草草,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种花花草草也就很自然了。
这位伟大的父亲,他很想念自己的儿子,花如其人,更何况是儿子种的花。他明白十岁多一点的小毛孩,并不会自觉地表达对父亲的爱,可是父亲没有过于在意,而是在这封信肯定了儿子的行为,也许儿子是无意的,但是,父亲的一封信一旦被儿子看到了,一定会恍然大悟,进而更加增添对父亲的爱,那种“给”,永远比“拿”愉快……也就自然理解了。
如此分析下去,孩子们才会很顺理成章地完成接下来的一个活动,也就是以高尔基儿子的身份写一封回信。如果一味强调儿子种花是对父亲的爱,回信,孩子们只会写怎样的“给”,而不会明白父亲的一番良苦用心,这样的课堂显然没有真正的把握好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觉得这篇文章,施教者能够让孩子们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用行动表达爱,进而爱身边的人,这样的课才会更具魅力。(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