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书像雾像雨又像风


标签:
书阅读思想哲学休闲 |
分类: 人生感悟 |
床头书像雾像雨又像风
也许是做语 文老师的缘故,一天下来,不看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烦躁的社会里,读书是最好的方式,能够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从而享受自己的幸福人生。
一个伟大的人,他之所以创造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奇迹,过程很简单,往往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极致了,自然而然地也就非凡了。记得苏格拉底曾经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天要完成一次甩手活动,结果一年下来了,只有柏拉图还在进行着,这样的行为决定了这位学生在哲学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往往非常羡慕别人取得的成绩,常常忽略别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了多少风风雨雨、
我不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一心只觉得不能误人子弟,更不能误导天下苍生。为此,我只能选择读书,床头放一些书也就成了必备的选择。
细细回忆,有些书常常是刚买回来时在床头停留了一两天,紧接着就放进了书橱,只有心血来潮,或者是写文章时需要查一下,才会偶然翻一翻,至于学到了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这类书往往是畅销书居多,偶尔在旧书摊或者看到杂志上介绍了一下买过来的,不买心里有点痒痒,买了又觉得后悔,只能看过感兴趣的篇章,然后挪到其他地方而已。人呐,年龄愈大,愈会选择思考自己的人生,尤其是经历了社会的大风大浪之后,总想学着季羡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时候,书的选择往往是人生有关系。
曾几何时,我特别喜欢看小说书,古今中外的都喜欢,那时的案头,不免放着狄更斯、雨果、冯梦龙、兰陵笑笑生、钱钟书、张爱玲等一些列作家的小说,为里面的主人公的命运而或喜或悲几乎成了生活的常态。那时,只有有人推荐什么书,自己往往会到各种书店里去溜溜,总找到合适的时机买回来,看得不亦说乎。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需要研究自己的教学手段以及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卢梭、于漪、叶圣陶、陶行知等大的教育家的作品成为床头最亮的宝贝。自己结合教学中的困惑,借助这些大家的思想,不由自主的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也许是见得多了,许多套路也已经烂熟于心,这些书自然又回到书橱里,只有偶尔面对一项课题,才会很势利地翻上几个小时,做点记录,反正不在出现于床头了。
天性使然,年龄的缘故,我特别喜欢有思想的书,正因为如此,《红楼梦》、《爱弥儿》等小说、教育类的书籍一直站着床头的一些之地,只要有空,还是喜欢到这本书里出走一走,吸收中国传统经典的营养,了解自然教育的风采。难怪曹雪芹、卢梭的思想具有穿越时空的独特性,我们反复的看都不觉得累。正因为爱它们,我的床头柜上反反复复出现与之相关的书籍,尽管有些是匆匆而过,但毕竟是存在的。
慢慢地、渐渐地,我目前的书籍开始唱响整个地盘。哲学类居多,有周国平写的《宝贝,宝贝》,毕竟自己也有个像样的儿子,我总喜欢读一读里面精彩的篇章,自己也就会很自然地觉得儿子的可爱之处。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尽管没有看几页,但总不想放弃,毕竟人也是一种动物的缘故,好奇心的直觉告诉自己,这本书不能从床头离开。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三大批判合集》、德日进的《人的现象》、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杜威的《人的问题》、塔纳斯的《西方思想史》、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王蒙的《老子的帮助》、唐代兴的《当代语义美学论纲》、周国平的《安静》等一大批美学、哲学方面的书籍,这样的队伍还在扩大,只有在这些哲学、美学大家面前,我才会觉得自己的浅薄,才会谦虚地成为一名学生,没有选择,只有思考成了自己行为的正常姿势。此外,还有一些杂书,无论是池莉写的《熬至滴水成珠》、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朱奇志的《青眼风流》,还是张炜写的《芳心似火》,它们说不定明天就会走进书橱,也许还会待在床头。至于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新旧约》这些书是永远不会离开床头的,有时,只要看一眼,心神马上入定,看其他书也就有了味道,简直是开启智慧之书,着实有些难得。
也许床头的书还会改变,但阅读的习惯没办法改变,毕竟这一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激励自己不断书写平凡而幸福的人生。(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