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致虚守静”观


标签:
老子王蒙致虚守静情感 |
分类: 人生感悟 |
我之“致虚守静”观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 王蒙先生认为,我们要达到虚空、虚无、谦虚的极致,不搞偏见,不搞强求,不搞自己的一本糊涂账,绝对不能刚愎自用。保持平静、恒定和诚实厚重。不懂得恒常,轻举妄动,就会造成灾难祸患。有了这样的大道的指引,就能长治久安,长命百岁,天长地久,到死也不会出大错失。(摘自《老子的帮助》)
我发现这个烦躁的世界里,大伙已经很难守静致虚了,动不动就发火、发牢骚,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受了委屈,至于静下心来做一做学问,那简直比登天还难,否则,一些大学教授也不会占取学生的科研成果或者盗取别人的论文成绩,为自己的享受添光添彩。曾几何时,许多大学教授,穿着非常朴素,骑着除了铃儿不响其他地方都响的自行车,快快乐乐地来上班,又欢欢喜喜的回家,可能这成了人们永久的回忆变成了神话般的传说。
有些人为什么活得痛苦,原因很简单,他们放不下一切,总是担心自己的东西会丢失。这样的人,无论自己得到多大的财富,升多大的官,只会愈来愈痛苦,压根儿享受不了人生无忧无虑的快乐。钱多了,自己会担心被人偷,官大了担心别人来抢,嗅觉非常灵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捕风捉影,来个无事生非,只能是庸人自扰了。
我们念念不忘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包括习惯、荣誉、利益,乃至于从自己的职业上退下来,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角色,更难以超越自己的荣誉,还在拼命的追寻自己的最大利益,这样的人,又有谁会喜欢。孔夫子说得好,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要充分认识自己,不要以为这个职业永远属于自己的。
这个世上就有这样的人,面对荣誉、利益,每次都要挣一下,似乎不这样做,自己就不积极,自己就没有能耐,乃至成了习惯,搞得一个团体,人人都在争闲气,不能静下心来从事自己的工作。人呐,最可怕的就是习惯,有些不好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本人不会觉得,整个团队遭殃。我们这个社会,许多人老是以别人荣誉、利益为标杆,抱怨自己处的环境,很少检讨自己,反省自己。
试想想,一个人整日整夜患得患失,又何谈干好自己的工作。领导批评几句,就会觉得天塌下来了,搞得自己身心疲惫,同事无心的几句话,自己就会睚眦必报,生怕自己输于别人,下属不轻易间叫错了自己的头衔,就会牢记于心,想办法找茬。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幸福指数一定会下降,一旦碰见这样的人,你躲又不是,亲之又不行,连大圣人孔子都害怕身边这样的小人物,何况你我。
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旦把自己“致虚极”,人就会变得冷静,干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有条理,身边的人也会想尽办法来帮忙。我觉得有些人就很不简单,身为领导,不高高在上,总认为下属干事是帮自己的忙,身为下属,也不妄自菲薄,只要是为了干好工作,总会虚心接受领导的意见,这样的上下级的关系才能形成合力,干成一些大事。
其实,“致虚极”是“守静笃”的前提,只有忘记了自己的荣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次路过如皋的范公堤,总会不由自主的停留下来,品味先生写的《岳阳楼记》,总会淡忘自己所受的委屈,激发起对工作的无限热情。
老子强调顺其自然,劝世人要“致虚极”,要“守静笃”,大到一个国家,小到平民百姓,我们不妨看淡自己的风云变幻,都想想如何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叫嚣,不狂妄。面对钓鱼岛事件,我们凭愤青之气显然不能成事,只有按照自己处理问题的思路有序的前进,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的主权,谋求国家的强大。
愿世人都能够“致虚极”、“守静笃”,我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都不是梦。(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