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后进生科举考试老师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爱后进生需要勇气
自从有了科举考试,人类就产生了所谓的后进学生。这场独木桥式的战斗,许多人被关在龙门之外。更何况,在考场上还有一些不公平的舞弊发生,人们在向往的同时,又有些担忧。
《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这一类作品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当时疯狂的考试。当时的考试,只要一步步地考好,是不愁没有好的工作,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否则,周进也不会大哭考场,范进也不会发疯,李纨也不会青年守寡而教子一生。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红烧肉,很早以前,人们就把读书成名作为光宗耀祖的最好标准,几乎没有任何争议。
这种惯性的基因一直在国人的血液中流淌,没有谁潜意识里不希望自己的娃能够在学校崭露头角,博得自己有面子。我们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拔苗助长,一旦教育失败,往往归咎于教育的无能。
他们在家里用粗暴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一切。没日没夜的让孩子补课,送孩子进培训班,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够有些出息,最好能考上北大、清华,进而到外国去深造。
一旦周围有了这样的考试机器诞生,左邻右舍都会羡慕不已,媒体也会推波助澜,导致社会上下都非常喜欢学习优秀的孩子。至于这些孩子们后来有没有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社会也很少去管。那些家长,也很少管这些,只要自己有暂时的风光就行。看看那风行一时的狼爸以及火爆异常的虎妈,就知道社会对于优秀孩子是多么的渴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讲到后进生“智力觉醒”的现象,叙说了巴普力克这样一位孩子的故事,他不喜欢纠结于书本知识,偏爱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他非常的努力,可惜的是每门功课都不理想,老师也非常的关注他的成长,父母也非常的着急,悲剧的是这孩子一点气色也没有。直到五年级的一堂植物课,由于老师把课本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孩子的专注获得了老师的认可,进而一通百通,他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园艺师,变成了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孩子是幸运的,他碰上了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的联系生活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可是,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还在一把尺子下变得异常的平庸。他们非常痛苦地学着自己不能够理解的东西,而且毫无尽头可言。
由于反复的失败,父母亲已经失去了信心,同学们也学着势利的老师,不给他们好脸色。有些有个性的孩子,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搞破坏,甚至仇恨一切老师。这时候,老师,哪怕是心地再善良的,也会很无奈的跟这些孩子做一些无用功。
我们许多老师,他们本来走进讲台,都是壮志凌云,希望自己在课堂上有所作为,能教出几个爱迪生、爱因斯坦来。然而,一旦时光飞逝,一切都在岁月的侵蚀下,自己只能走向庸俗。评上职称,搞一些花样的课改,以便吹嘘自己的成绩。
我发现,孩子们非常的可怜,成绩差的整日里无所事事,成绩好的也是忧心忡忡。老师们更不敢放松自己的心弦,千方百计的提升孩子们应试能力,各种手段,能用则用,着实令人悲伤。
他们绝大多数人也希望自己爱所有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可是社会的评价不容他们有任何的耐心等待。初三半学期还没有结束,上级主管部门就急急忙忙的催促学校把新课教完,接着三番五次的考试,无非就是为好孩子进一步提升成绩。可以想象,这样的夹生饭,后进生有希望能跟上吗,除非上帝帮忙。
在如此社会教育下,后进生,爱他们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钱永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