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怎能脱离孩子实际


标签:
课堂孩子老师专家生活实际公开课教育 |
分类: 教学天地 |
课堂怎能脱离孩子实际
上帝对我真好,总有机会听一些经典的课,自己认真观摩,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想法。可能是习惯,自己总喜欢把这些东西记下来,似乎不吐不为快。
这不,一堂历史课,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了精彩的课件,可能在家里也反复地试上,可以说,每个人都期待着这一顿历史文化大餐,能让孩子们美美的享受。事实并非如此,也许是孩子们有些不开窍,反正教与学不能和谐的发展。
研讨时,大伙都在细细地分析每个环节,总觉得孩子们基础有问题,似乎不懂得配合。其实,听课时,我们也为上课老师捏一把汗,毕竟这堂课的内容多,(这也是目前公开课的一大陋习,追求大容量)更主要的是这堂课讲的是改革三十年的变化。三十年前,孩子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课件上展示的缝纫机、BB机、大哥大,孩子们都非常的陌生。老师只能补充,可能是紧张,有没有彻底的介绍清楚,这些课堂自然而然没有生命力。
其实,一堂课的好坏,它决定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我们如果单方面的备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只能是一厢情愿,孩子们除非基础特别好,悟性特别强,否则,课最终还是失败的。我发现,老师在拼命的提醒孩子,只要有一个孩子举手,马上喊起来回答,一旦答案出来,也不管下面有没有懂,一个环节就草草收场。
有生命的课堂它应该激励每个人主动参与,而不是简单的个别学生 和老师的标准答案式的对话,这只能让许多孩子成为无聊的看客。
老师问了一个问题,“铁饭碗”好不好?同学们一脸茫然,他们不理解“铁饭碗”是什么意思。老师很诙谐地说,如果饭碗是铁的,它不容易坏吧,同学们点头同意。同学们知道,只要老师问好不好,一般都能很轻松地回答好还是不好,因为每个这样的问题都有明确的指向。还好,我们的老师非常的认真,接着问,为什么不好?这下孩子们没办法回答了,他们面对老师在屏幕上打的两三个人才市场的图片,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老师只能提醒。这时候,一两个孩子很会揣摩老师的意图,举手说上一两点,老师在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个环节也就结束了,似乎师生双方都表演成功。当时我在想,孩子们没有真正地加入到找工作的人潮当中去,否则,他们绝不会这么轻率地判断好不好。试想想,中国的招聘会,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劳资对话,无非是事先都谈了差不多了,在这样的场合过过场而已。一旦孩子们长大后,面对这样的场面,想想老师课堂上讲的一切,总会感情复杂,似乎老师讲的没有实际意义。
时间指向一堂语文课,老师也是久经沙场,讲的是莫怀戚的《散步》,无非就是表达人需要有孝心,有感恩之心,有责任感。整堂课孩子们都在进入文本,老师也在一步步地挖掘主题。等到即将结束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面对辛劳的爸爸妈妈,你会怎么做?可能是时间的关系,可能是没有听清楚问题,孩子们愁眉紧锁,一点儿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要么站起来吱吱唔唔,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轻描淡写,似乎没有真正感受亲情的力量和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
“好玩吗?”“好玩!”课后,两个孩子如此的对话。
难怪有位知名人士说道,这样的历史课完全可以放在超市里进行,可是谁能够大胆地带着孩子去实践一下,出了问题怎么办?这样的语文课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说不定孩子们能感受亲情的伟大,可惜的是,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谁敢拖课,那是大逆不道。
教师和专家就是不一样,教师只不过是听话的绵羊,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我的专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至于有没有用,只有天知道。
无论谁怎么说,课堂总不能脱离孩子们的实际。(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