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老师从编写讲义上路


标签:
教师讲义鲁迅魏书生孩子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优秀老师从编写讲义上路
在课堂上,我们经 常看到老师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苦口婆心,可是台下的孩子却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每次测验,老师摇头,孩子苦闷,问其原因,大家都很痛苦。
老师们大喊冤枉,自己认认真真的把教材上的东西传授给了孩子,有些语言点甚至多次讲过。更可气的是,老师们为了给孩子们减负,认真研究中高考试卷,根据考点,强调重点,也告诉了孩子们,可结果还是不理想。孩子们也知道分数的重要性,利用双休日,多个山头拜师学艺,家长也跟着奔波,可惜的是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难怪有人会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过,学不得法,在努力也不尽如人意,只能埋怨自己的脑子笨,不是学习的料子。家长更加可怜,花了功夫不说,有时买了许多资料以及专家讲座,效果也并不理想。
如果细细思考,我觉得都是只是没有系统性惹的祸。魏书生能够创造奇迹,得益于画知识树。我们许多人都感兴趣魏书生的神奇,诸不知他的一切教育思想都离不开知识树这个前提。因此许多人学了老人家很多的绝招,就是没有效果。就如下围棋一样,不能整体把握棋面,拿一个子就下,看着别人怎么下,自己就跟着转,压根儿没有自己的思路,不是臭棋才怪呢。
无论是老师也罢,还是孩子也罢,心中没有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满脑子的浆糊,做无用功也就在所难免了。那种为考试指挥棒是从,哪儿考就教哪儿,让孩子们的知识变的零碎,结果就是取得暂时的好成绩,也是没有潜力的高分低能。
我们有些老师非常奇怪,我们的孩子非常伤心,我们的家长非常苦闷,他们都以非常高的中考成绩进入重点中学,结果三年学下来,成绩并不理想。是高中老师不如初中老师吗?显然不是,问题是脑子里没有知识体系的延续性,随着课程难度加大,自己落伍也就不奇怪了。
我发现现在的新课标教材有一大软肋,而恰恰是过去教材的强项,知识失去了系统性。无论是教材,还是所谓的教参,教学目标订得非常随意,有许多是重复工程。老师们也没有自己的重心,跟着做了无效的劳动。试想想,我们有哪个语文老师敢向魏书生那样,有些课文不讲,有些课文略微的讲一下;我们有哪个孩子敢大胆跟老师说这篇课文别讲了。说到底还是自己没有整体的知识体系,心中只能跟着随大流。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读一到九年级的教材,细读语法、修辞、写作方法、逻辑学等方面的书籍,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快速地调整,给孩子建立有用的知识树,孩子们才能做到心里有素,学起来自然能充满信心。
说实在的这可是要下死功夫的,没有五六年的钻研,很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一个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一二年快速建立初步的知识体系,三四年进行完善,五年之后就应该灵活的运用知识体系,根据考试的变化,学情的不同进行调整,以不变应万变,达到教育的质的飞跃。
看看鲁迅先生吧,他就是做讲义的能手,《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史纲要》就是先生的讲义,开创了一个领域,乃至现在要研究这领域的知识,就必须认真研读他写的著作。这种重视讲义的想象是那时国学大师的一大特色,给后辈研学者大开方便之门,令人深思。
不知现在有几人能领悟大师们的精髓呢?我顿感汗颜!(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