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成长——课堂发展新航向


标签:
课堂师生成长平等课改教育 |
分类: 教学天地 |
师生共成长——课堂发展新航向
课堂自从诞生以来,师生的关系如何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过去,课堂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学生没有主动权,老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称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只要有一桶水,孩子们的一碗水就能满足了。当时有 许多老师认为只要用两三年时间刻苦钻研,一辈子也就不愁应付不了这一批批小毛孩了。
我清楚的记得上大学时,我们有许多老教授,他们才不管什么教育改革呢,无论什么教材,他们一概不用,拿着自己发黄的讲义,给你传道、授业,尽管下面大部分学生昏昏欲睡,老先生才不管呢,原因很简单,最后考试由这些老先生出试题,大伙也只能硬撑着眼皮听课,狂记笔记,以便考试过关,还好,这些老先生都是某个领域的权威,他们不断的研究,并时不时的把研究成果在课堂上透露,我们枯燥无味的课堂才偶有一丝生机。
回过头来一看,我们几乎从上学开始,大伙课后交流最多的是某某老师讲得好,某某老师讲得无味,很少谈论自己获得了什么,在课堂上有什么表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也不怎么强烈,家长也很少去关注孩子的成绩,课堂改革也没有那么强烈,填鸭式教学能够和谐发展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奇迹,不可想象。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人们对杜威实验教学的迷信,再加上家长的高度关注,社会的超级唯分数论,知识的多途径获取,老师的一桶水很难满足现在孩子的需求,尽管老师在阅历上超过孩子,可是孩子们由于接受知识能力强,不断地开拓学习领域,导致老师应付不暇,搞得焦头烂额也在所难免。
有人提出老师应该有一桶活水,而且随时随地的加强学习,才能勉强维持课堂上所谓的权威。诸不知,孩子们的喜好不同,知识结构也不一样,老师想高高在上那简直是神话,白日做梦。
记得有一位教授讲过,孩子小的时候,往往会跟别人说,我爸爸怎么说,长大后,教授自己经常跟友人讲我儿子怎么说。可见,在知识成几何积数上升的时代,想要做权威比登台还难。
新时代的课堂,老师想主宰一切,那已经不切实际了。这时,杜郎口模式横空出世,颠覆了传统的课堂,话语权一下子交给了学生,老师却成了旁观者。尽管有许多人对这种模式存在争议,但是它的实效性还是激起了大伙课改的兴趣。
中国社会,有一个大毛病,人们往往喜欢否定一切,走极端,不是左派,就是右派。在杜威主义盛行的时代,夸美纽斯以及前苏联的一些教育专家的理论很快被人们遗忘,有些学校甚至硬性规定老师讲话的时间,无限制的把话语权留给学生。有专家称,只有如此,课堂才能生成更多的智慧。诸不知,完全忽视教师的作用,课堂再多的智慧也不过是浅层次的,唯有老师的巧妙点拨,才能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智慧,使课堂生成更有效、更高质量的学习成果。
我们学校提出“以学生为本,师生共成长”的教育理念,尽管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教师何必成长,学生成长就可以了,完全多此一举。我认为,这样的教育理念恰恰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
课堂,学生放弃羞涩,大胆的展示自己,拥有“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信念,才能激发更大的潜力去学习,老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坚守“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做人准则,循循善诱,才能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为课堂生成智慧火花提供更强的能量。(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