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丑形象的诗意点化——我与《巴黎圣母院》的心灵纠结


标签:
爱斯梅哈尔达克洛德加西莫多法比文化 |
分类: 文化漫谈 |
美与丑形象的诗意点化——我与《巴黎圣母院》的心灵纠结
上高中的时候,就知道维克多·雨果写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可能由于翻译版本的问题,我欣然买了一本,集中精力去读它,没想到,里面的说明性文字太多,没读二十页,就很无奈的放下了。
等到上了大学,听外 国文学老师讲,看小说不如观电影,既形象又节约时间,当时就在等学校放这部影片,结果《傲慢与偏见》、《简爱》、《乱世佳人》、《茶花女》这些电影都看了,就是没有《巴黎圣母院》,自己只能硬着头皮看原著,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勉强看完了,一丝阴影挥之不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沉闷是看这部小说的最大感受。
还好现在有了网络,电影随时可以下载,可能事情多,一下载,就丢在电脑里,直到买了笔记本电脑,才想到台式机上还有电影。有了一丝空闲,打开这部电影,耐着性子仔细看。到底是老电影,就像演话剧,里面的人物难免小丑化,压根没有现在电影的漂亮女主角。
随着情节的进一步深入,故事渐渐吸引了我懒散的目光。那幽默的语言,凄惨的氛围,心灵的独白无不令人深思,道德思想的走向在这里有了最形象的轨迹,尤其是敲钟人加西莫多、吉卜赛流浪人的宠儿爱斯梅哈尔达、副主教克罗德以及卫队长法比。
敲钟人加西莫多,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他相貌没有任何的优点,独眼、驼背、跛足。他的行动完全由副主教克洛德支配,没有自己的想法。克洛德,一个道貌岸然的卫道士,冠冕堂皇的修行者,愈刻意的控制自己的欲望,愈仇恨这个世界。法比,美男子一个,在潇洒的外表内包含着花花公子的心。
这三个因为爱斯梅哈尔达的美丽、纯洁,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爱斯梅哈尔达的歌声扰乱了他们的生活,生活中的美与丑伴随着故事的发展拥有了新的意义,对比在这里成了最有了的表现手法,书写着人的灵魂。
法比,其实就是法国上流社会花花公子的最佳典型。他喜欢美丽的艾斯梅哈尔达,这种喜欢是建立在玩弄的基础之上,满嘴的甜言蜜语无非就是为了得到自己一时的快感。一旦遇到威胁,没有英雄救美的气概,躲到自己的安乐窝任凭爱斯梅哈尔达被处死。等到爱斯梅哈尔达被加西莫多救起,他没有丝毫的欣喜,似乎自己的誓言如一张废纸,不值二文钱。
克洛德,披着上帝的外衣,内心深处变态式的爱着爱斯梅哈尔达,希望占有她的一切,对爱着她的人充满了仇恨,进而仇恨整个人类。他的心灵是残废的,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意。眼看着爱斯梅哈尔达和法比即将成为眷属,一把尖刀毫不犹豫的刺向了法比,借法比的遇难冤枉可怜的爱斯梅哈尔达,内心的丑陋在他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
真正爱着爱斯梅哈尔达的恰恰是外表最丑的加西莫多,这种爱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一种对美的全力保护,是内心善良的最好写真。爱斯梅哈尔达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她救诗人,她给加西莫多水喝,这跟冷漠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因为这种善良,加西莫多愿意无条件的保护她,愿意义无反顾的去找法比,仇恨的把克洛德从高处摔下。
美和丑的诗话形象镂刻在我的心上,久久难以忘怀。(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