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刨根问底读《红楼梦》


标签:
空空道人曹雪芹钱钟书刨根问底鲁迅文化 |
分类: 文化漫谈 |
何必刨根问底读《红楼梦》
在《红楼梦》里,有一个空空道人访仙求道,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可惜的是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老人家不免困惑,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没想到青埂峰下的石兄并没有把这些当做问题看待。
有意思的是,目前人们不仅考证朝代年纪,而且把小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进行探索,进而形成了索隐派、考证派,出现了“曹学”、“探佚学”等重要分支,出现了蔡元培、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大家。无论是《石头记索隐》,还是《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红楼梦新证》,都自成体系,把红学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再加上媒体的介入,《百家讲台》平台的推出,这些红学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广大的草根们由于没有大量的资料,只能顶礼膜拜,难免也会意向性的阅读《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小说,由于不是一个人的智慧,它凝聚了曹雪芹、高鹗、脂砚斋、畸笏叟以及没有名姓的石兄的心血,每个人的世界观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大不同,这篇小说就像浩浩荡荡的大海,不断有新鲜的长江水的注入,从而形成壮阔无边的气势,作为草根读者,漫游在小说中难免会迷失方向,再加上东南西北刮的红学界之风,似乎一叶扁舟任漂突,不知何时才能真正了解《红楼梦》的真谛。
我们都知道小说是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再加上脂砚斋、畸笏叟非常了解石兄的生活,看了《红楼梦》,不免沾沾自喜,总喜欢暗暗地透出一些生活的实际,无论什么时代,人们都喜欢探秘别人的隐私,这时不免对作者的私生活感兴趣,可悲的是作者躲在小说的海洋里不愿现身,害得一代又一代的狗仔队绞尽脑汁,一次次的探究,一次次的否定,干扰了人们看《红楼梦》的视线,令人欢喜令人又有几分担忧。
有一则故事,讲述三个秀才进考场之前去打上一卦,没想到算命先生伸出一根手指,其他什么也没有说。无论三个秀才怎么考,算命先生稳赢,一可以代表一个考取,一个考不取,没有一个不考取,一个也考不取等含义,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见到许多人遇到困难喜欢去算命,为什么都说准,无非就是主观意识的相似性决定的。
《红楼梦》作为小说,无论用什么材料去考证,都能找到相似性的一面,这时出现作者相传不一的局面,甚至有人为此大伤感情,相互攻击,完全失去了文人应有的素养。
鲁迅先生说过:“模特儿”虽然“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红楼梦》里的人物更是如此,正如钱钟书在《人鬼兽》短篇小说的序中所说:“特此声明,书里的人物情事都是凭空臆造的,不但人是安分守法的良民,兽是驯服的家畜,而且鬼也并非没管束的野鬼:他们都只在本书范围内生活,绝不越规溜出书外。”
看来那些无限制的探究也该降降温,正如曹雪芹先生所说:“说你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似你这样寻根问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曹先生的一片苦心不知有多少人能悟?(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