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作业•孩子


标签:
老师作业孩子成长教育 |
分类: 教学天地 |
老师·作业·孩子
在学校里,老师和孩子之间常常因为作业的问题爆发矛盾,孩子埋怨老师无限制的布置作业,老师则抱怨孩子作业马虎。有时,针对作业问题,老师甚至花费一堂课时间训斥孩子,原因也不过是极个别孩子没有完成而已,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如果屡教不改,老师往往把家长请到学校里来,陪着孩子一起挨训,搞得家长忐忑不安,浑身不是滋味。因此,在中国出现了陪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够,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老师家进行特别的照顾,由此可见,作业是老师的法宝,孩子的命根,家长不可跨越的门槛。
我经常发现孩子十分的势利,视老师厉害程度来决定作业的质量,如果你布置的作业不及时检查,除了较自觉的孩子认真完成之外,许多孩子往往马虎了事。如果长时间不检查反馈,许多孩子就会选择不做。在长假结束之后,我发现师生因为作业问题矛盾异常尖锐。细细思考,我发现许多孩子恒心不足,在第一天往往能坚持完成老师的作业,接着由于种种原因,老师的叮嘱渐渐失去了效应,越往后,大脑里不做作业的欲望愈强烈,进而认为有的是时间,不需如此的着急,再加上父母亲忙着挣钱,难以顾及他们,导致在上学前一两天才匆匆补作业,这时候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我认为老师在长假期间布置的作业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那不如不要布置。为了更好的落实孩子的作业,我往往跟孩子商量着布置作业,并且通过家校通的形式,把作业告知家长,同时不间断的打电话或家访,给孩子进行友情提醒,从而保证孩子的作业质量。
目前,高效作业越来越被广大教师重视,它是高效课堂的最有效的补充,能够有效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随意性很强,被动的结合上课内容进行,更多的是随着情绪的波动决定作业的多少,尚未走出平面教学的低谷,仍处在应试教育的怪圈里,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地大量布置作业,致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状态,这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悖于新的教育理念。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跟作业布置的随意性有关。
我发现有许多作业具有惩罚性,没有注重实效性,搞得孩子们痛苦不堪,家长心疼又无奈。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但内容上要新鲜有趣,在形式上,还要突出多样性。丰富多彩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更好地关心他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作为教师,我们不妨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高效作业研究,注重精选题目,努力从题海战中走出来,同时以班主任为枢纽,加强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从班级全局的角度确定作业量,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科学布置作业,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个体,才能使学生“活”起来,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成长。(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