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助教师逍遥游


标签:
儒家佛家道家教师于漪鲁迅教育 |
分类: 文化漫谈 |
儒释道助教师逍遥游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支撑着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浮躁,甚至有些专家学者也耐不住寂寞,轻易的抛弃儒释道传统文化,跟世人一道争名夺利,庸庸俗俗走人间一遭。
我惊诧于民国培养的大师一个个离去,新的大师却不知身在何方?心中不免有些孤寂。我非常惊讶于中国没有在诺贝尔奖项中立一席之地,看着孩子们早出晚归,同行们披星戴月,环顾四周心茫然。我更惊讶于林黛玉跟贾宝玉共读《西厢记》的那份恬静,现在很难寻觅。
我想中国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又有几个喜欢儒释道呢?如果你在办公室里专心的拜读《论语》、《道德经》、《庄子》、《莲花经》等等之类的书籍,别人总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善意地叫你“老夫子”,孩子们更会美其名曰“老古董”。殊不知,民国时期,培养了一批文学大师、科学家、教育家,这其实跟他们的老师博学有关系。
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就是本城中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常常陶醉于四书五经之中,这对孩子们的影响一定是潜移默化的。否则鲁迅先生也不会提到他。其实在鲁迅笔下的老师,除了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要么是精通国学的章炳麟,要么是精通中国医学的藤野先生,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化对鲁迅先生的影响之深。
正如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写道:“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可见老师的精神感染有多重要。
我想只有老师静下心来读一读儒释道方面的书籍,领略其精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养,孩子们才能从老师的身上萌发出大师的基因。我们仅仅把《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推荐给孩子们,没有教师的精神引领,显然很难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孩子们成长的血液。
作为教师,我们要内化儒家思想,做一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只有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才能不怕困难,敢于吃苦,高度重视孩子的成长,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明确孩子们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自身的行动践行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孝道感染学生,唤醒孩子们感恩之心,激发孩子们将来用感恩的行动促进祖国的不断强大。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融合佛家思想,讲究众生平等,用慈祥之心去期待孩子们积极成长。不要仅仅纠结于孩子们所犯的错误,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拯救每一个走错路的灵魂,一切朝前看,激励他们朝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又要有狮子吼的功夫,敢于跟一些不好的行为作斗争,惩恶扬善,努力促进班集体不断前进。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学会道法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平和地看待人世的纷纷扰扰,坚持在天地之间进行思想的逍遥游,如此,自己才能在功利化的社会里求得思想境界的不断飞升。
其实,儒释道就像泰山一样,只有不断攀登,我们才能真正的在教育教学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畅游。(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