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再择校热播
“择校热”由来已久,治理“择校热”同样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一个怪圈:一边治理一边升级,“择校热”成为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
愈演愈烈的择校热,随着教育均衡化的春风到来,似乎有些缓和,至少不再是一阵旋风,刮得许多家长晕头转向。
尽管为了执行新的《义务教育法》,教育部以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禁择令”,但禁令之下,择校行为在各种名目掩饰之下依然愈演愈烈,且有从城市向农村、从中小学向幼儿园蔓延的趋势。
说到底,有许多家长潜意识里对教师不够放心,到了学校里总会问这样一句话:你们哪个教师最好,哪个班是重点班。
如果你不给他一个说法,他往往问其他人,总想有一个结果,他才放心。这其实也是由于校与校发展不平衡,教师与教师之间有差异,使家长们一朝被蛇咬,人人怕井绳。
他们其实只想表达一个意念,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好的老师,这固然无可厚非,然许多人的良好愿望却不能实现,名校也不能满足他们最初的愿望,往往自己种的苦果自个吞下去,这又有几人知道呢?。
择校,很大程度上就是择师。举凡教学条件好、地理位置优的学校,大都聚集着不少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越是条件好的地方,人才越聚集,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不加干预,就难以平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
选择名校,名师不一定就选择了孩子的未来。对于名校、名师来说,一两个学生影响不大,反正有众多的优秀生支撑着,然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成了未来的全部。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孩子的特殊化少不了,甚至是主要原因。
瞧,家庭普普通通,家长平平常常,他纵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结果只能顺其自然。孩子也没有特殊的地方,只能一切靠自己,反而能挖掘自己的潜力。
而有些家庭比较富裕,甚至是暴发户,他们往往在人群中有头有脸,直接导致对面子尤为重要,往往不惜血本把孩子送到好的地方去培养,这些孩子往往不争气的较多,他们往往认为父母有的是钱,名师反正会特殊照顾,甚至天真的认为名校是为他一个人开放的。
对于最基本的学习规律反正不屑一顾,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而作为家长,病急乱投医,找社会上所谓名师偷偷摸摸的补课,请名校任课师吃饭玩乐,只要能把孩子成绩搞上去,就是摘天上的星星也成。
有一个笑话讲老师布置了一片作文,我想成为什么,有一名学生的作文题目是我想成为老板,除了题目就是空白,三四页后留下了签字,老师问,他很自然的回答那是秘书写的。
我看到这则笑话一点也不可笑,这不就是学生特殊化后成绩差的原因体现吗?
人为造就孩子特殊实在要不得!“择校热”不降温更待何时?(钱永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