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寻找阿拉伯

标签:
旅行travel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阿拉伯时尚 |
分类: FashionTalk |
http://s13/mw690/624d5a5bgd727abda18ec&690
在欧洲的最南端,有一块神奇的土地景致与别处迥然不同,作为西班牙的第二大区,安达卢西亚曾经遭遇阿拉伯人的统治,遗留下的伊斯兰风情至今凝结在这里,浓的化不开。教堂与清真寺并立,语言里留下了摩尔人的残篇,古老的西亚文明以一种的奇特的方式至今生存在这里。
从马德里沿着堂吉诃德的冒险之旅一路向南,也许是因为西班牙古语中将其称为“上帝亲吻过的地方”,气温渐渐变得干燥而炽热。到达塞维利亚(Seville)已是傍晚时分,那些精致的建筑细节在暮色里已经难以识别,但市中心塞维利亚大教堂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哥特式的尖塔丛中,希尔达塔(Giralda Tower)高耸入云,方形的塔身有些特立独行,走进细看才发觉其墙面上细密雕刻的并非是传统的希腊神话或是圣经图案,而是各种标志阿拉伯艺术特色的花纹。原来早在10世纪,阿拉伯人的祖先摩尔人已经做了数百年伊比利亚半岛的主人,这里就是穆瓦希德王朝建造的清真寺。百年后,欧洲人重掌政权,迫切的想将伊斯兰的烙印除去,于是他们将清真寺改建为天主教堂。只有希尔达塔、宽恕门教堂内的苦橘院以及其中的阿拉伯喷泉是当年古老清真寺的遗迹。但塔尖上象征一种名为“法蒂玛之手”的伊斯兰护身符的圆球雕塑被替换成了如今古罗马妇女的青铜风向标。
塞维利亚是安达卢西亚(Andalucia)大区的首府,这个音律优美的名字其实就来源于阿拉伯语“汪达尔人的土地”之意。许多如今看上去两种文明的奇妙融合实际上是由延续了七百六十年的战争和鲜血写就。但摩尔人留下的阿拉伯风格的庭院就连基督教徒们对其独特的美感依旧叹为观止,这是一套全新的园林体系:他们用厚实坚固的城堡围合成中空四方的庭院;利用水道、喷泉和大量的常绿树篱和柑橘树来调节园庭和建筑的温度;而在装饰细节上并不描摹那些经典中的具体形象,而是各种反复堆积的螺旋和几何花纹。
科尔多瓦(Cordova)可以说是阿拉伯文化在安达卢西亚影响最深的地方,这里曾建立起远远超越西班牙历史的文明。安达卢西亚著名诗人伊本· 阿卜迪· 拉比在诗中如此描绘当年科尔多瓦的胜景:“这聚会集百花绚丽辉煌,一曲胜一曲,令人神荡,竟不知自己在这里欢会,还是已身处于乐园天堂。” 据说在10世纪的时候,这里是欧洲最发达的城市,拥有700座清真寺和70座图书馆的科尔多瓦让巴黎看起来像个小乡村。现在的科尔多瓦已经不复昔日荣耀,但城郊被黄褐犹似沙漠的感和土地包围着,橄榄树和黄花灌木零零散散的散布其间,令人想起阿拉伯人身处的沙漠绿洲。实际上,科尔多瓦在现代西班牙人的心目中也是阿拉伯文化的真正的保存地点。
跨过古拙的罗马大桥,用粗粝石块堆成的城门在阳光下泛着米色,与城外的苍茫感保持一致。清真寺当然是城中体量最大的建筑,与塞维利亚相比,这座清真寺幸运得多,大部分在改建时都得以完好保存。奥妙的圆形拱门上面密布了各种让人目眩神迷的雕刻,有种一千零一夜的迷幻之感。清真寺与教堂不同,座椅被圣石柱取而代之,原本1300根石柱因改建大圣堂而剩下850根,但依然教人瞠目,红白相间的石柱重复交错呈现出的十字形立体长廊,犹若一片森林,也有人形容它们宛如猫咪轻盈地蹬长着脚般,或又如女子修长双腿蹬着高根鞋。由于寺庙高低落差的关系,每根石柱的长度、大小、柱头都有些许的差异,这种差异却显得更有生命与独特,彷佛每根石柱都有生息,它们安静地在此站立千年,细数过往云烟的王宫贵族、飞灰烟灭的昂扬历史。
告别科尔瓦多,再往东南走到格拉纳达(Granada)又是一个夕阳西下的时辰,城镇中的褐瓦白墙与三千多公尺高的内华达雪山(Sierra Nevada)相互倚靠,静默在夜色里缓缓沉去。教人在圣洁的景色里,一起随之恬静。第二天早起,沐浴着清朗的晨光,昨日未见的红玫瑰、银杏树、橄榄树扑面而来,这座城市立刻生动了起来。
这里曾是阿拉伯人在最后两个世纪的统治中创立的王国。阿尔罕布拉王宫(Alhambra)是这座城市永远回荡着的主旋律,依照学者华盛顿·欧文的说法:这是由于阿拉伯人在逐渐向南方退却的过程中,忽然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于是开始着手为自己建立一座纪念碑——阿尔罕布拉宫,语义来自于阿拉伯语中的“红色”。王宫的创建者是当时的国王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麦尔,他被称为“红人之子”,而王宫所在的山体也是红色,外墙亦由红砖筑成,因此也被称为“红堡”。穆罕默德在败退之时,于阿尔罕布拉宫的墙壁上一遍又一遍地写下“真主之外别无胜者。”整个城堡也因此笼罩着一层悲怆的氛围。王宫中,四个中庭都有着繁华簇拥的喷泉和水镜映照的宫殿,行走其间,倾听水柱的对唱共舞,光影褪去,淙淙细声有如天籁。周边建筑投影于水池中,纤巧的立柱、优雅的拱券、以及回廊外墙上惊人复杂精细的传统格状图案,与静谧而清澈的池水交相辉映,使人恍如处于漂浮空灵的圣地之中。狮庭(Patio delos Leones)中,列柱支撑起雕刻精美考究的拱形回廊,12只强劲有力的白色大理石狮托起一个大喷泉,生动有趣。而在《可兰经》中,实际上是禁止采用动物或人的形象来作为装饰物,所以,在阿拉伯建筑里,看到这样的雕像实在令人称奇。这里也有着悲怆的故事,据说国王听信谗言在此杀死36位武士和宫廷里的亲戚,据说他们的血染红了狮子庭院的水渠。
通过一座架设于溪谷之上的桥梁,就可从阿尔罕布拉宫抵达更加豪华的格内拉里弗花园(Generalife)。它是国王的夏宫,因此有着更多不计其数的小水渠、喷泉和喷射水流,在炎热的夏天更感凉爽。它的阿拉伯名为“建筑师的花园”(Jennat al-Arif),在过去这里是古代王妃们翩翩漫步的场所,花园中精心的修剪的花树形成院墙、甬道、迷径,水流,营造出浓郁的梦幻气息。
几天之内,虽然身在欧洲,心却早已飞向数百年前的伊斯兰世界,那种精雕细琢的细节之美和韵律感十足的图案,还有独特优雅的园林风格让安达卢西亚移情换景,教人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回过神来才发现,周围依然被西班牙语和高加索人包围,但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并非消散地无影无踪,而是潜伏在更多现代的细节中。在格拉纳达的广场上,有许多小摊贩,他们将你的名字翻译成阿拉伯语,写在一张用马赛克裱起的纸张上,的确趣致。在街市中,小店里贩售着那些来自中东和摩洛哥,混合着北非和西亚风格的小玩意,无一不有着精致的细节和异域风情。小盒子、香料、染膏,许多都忍不住在这亦真亦幻的地方带一些回去。许多酒馆里回荡着西班牙吉他大师弗朗西斯科·塔雷加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曲趣幽静,柔美哀怨。而主打阿拉伯风情的餐厅里总是有着深深的庭院、拱形门,马赛克墙砖,以及以伊斯兰图腾装点的餐具中奉上的原汁原味的阿拉伯炖肉。在更多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杯新鲜澄黄的苦橘汁——来自过去摩尔人带来的植物。而西班牙语中的众多词汇实际上也来源于阿拉伯的语汇。
离开安达卢西亚的时候,我依然对这个时空交缠的土地恋恋不休,总觉得当现代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的文化却因此变得同一。西班牙以前有犹太教徒,穆斯林和基督徒,到头来只剩下了基督徒。就算再来一次多民族迁徙,这些不同教派的人可能已经没有多大分别。过去那种难得的文明多样性及交融也许只停留在这样的土地里,等待历史的风化。
Exclusive Travel Journal for Modern Weekly,Please Do Not 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