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官员考核体系吗?
(2013-12-11 13:26:18)
标签:
旅游 |
中国有官员考核体系吗?
一位“接近中南海”的人士坦言,如果按照GDP考核官员反而公平了,问题是事实不是这样。
文/丁小杆儿
目前在坊间和学界长期传播的一种观点是,我国官员考核选拔机制的潜规则是将GDP是做为衡量官员能力的重要标准。
新加坡国立大学邓永恒教授的团队此前搜集中国283个中小城市的市长和市委书记10年的政绩和升迁结果,数据显示,如果市委书记和市长任期内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上一任提高0.3%,升职概率将高于8%,如果任内长期把钱花在民生和环保,那么他们升官概率是负值。
最近参加的一个小范围的讨论会上,一位知名的市场派学者借用上述这个调查阐明地方事权和财权为何扩张的那么快?地方搞钱都要投资都要修公路搞城建做业绩的理由。他认为地方财政过去十几年失控,大头都是投资和养人。而投资背后是GDP的增长,也是寻租的空间。
干部考核GDP挂帅的机制机制下,GDP越高升官几率越大,这位学者认为这种干部考核前提下地方财政一定是空的,是收支不平衡的。
不改善GDP大旗下的干部体制考核,地方政府行为就无法制约,然后财政开支膨胀、失控、只能搞土地财政,当然就要从农民那里把农民土地增值收益,然后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社会矛盾。这样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而最新传出的消息是,中组部可能正是想要解决这个恶性循环,希望经济运行和官员考核、社会和谐等等都在一个维度上。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近日对外公开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画等号,将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
其还特别提到,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
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上,这个《通知》明确,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
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或处分,已离任的也要追责。
不过一位参与过十四大、十五大文件起草,担任过副部级官员,至今仍在任的“业内人士”在于上述市场派专家的观点讲了另一番虎穴之言。
他说,干部考核GDP挂帅的说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如果说GDP增长快的省份,官员调入中央的多,但是也需要注意,中央想要提拔谁,也会把他从一个GDP高的省份调入没有增长或者增长很低的省份,然后再调入中央。
他举了个例子,说某一届政府领导主管农业要抓粮食生产,一次开会的时候说以后用“粮袋子”考核干部,接下来一个一个部长们发言,最后轮到一个一言没发的自身农业干部说话,亮了,他说这届政治局干部可大多都来自粮食减产区啊。
这位“业内人士”不同意改变靠GDP考核官员的提法。他说,如果提拔干部通过GDP业绩,没有买官卖官已经谢天谢地了,因为毕竟创造了GDP,那反而很公平了,但事实上没有那么公平,这个说法离事实太遥远。
不知道中组部这些“否决制”的考核体系能否成就中国一个健康、和谐、公平、公正的干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