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
(2015-03-23 16:00:59)| 分类: 教案 |
|
第三单元 第二课 |
课题 |
常见的数量关系 |
主备教师 |
杜永玲 |
|
|
课时 教学 目标 |
1、理解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能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
||||
|
教学 重点 |
理解学习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等常见数量关系。 |
||||
|
教学 难点 |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
||||
|
学生活动 |
导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
学生书面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 讨论学习: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么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请学生讲解并说出用到了什么数量关系式, 集体订正。 |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看图提出问题。 二、学习新知 例2:文具店每支钢笔12元,每本练习本3元,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总价分别是多少。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单价 钢笔 练习本 提问并讨论学习: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么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总价÷单价=数量 2.例3:一列和谐号列车每小时行260千米。李冬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 每小时260千米,每分200米是速度 可以写成260千米∕时,200米∕分 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米∕分读作米每分 学生书面填写和谐号和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总价。 学习“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 列车 自行车 (
)米∕分 提问并 路程÷速度=时间 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想出“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1.2.3题 2. 组织练习。 ①轮船5小时行125千米。 ②火车从南京到上海每小时行驶61千米,共行驶305千米。 ③小华从家到学校要走800米,小华要走16分钟,每分钟走50米。 四、作业:课本30页练习五7.8.10.11题 |
|
|||
|
板书设计 |
常见的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
||||
|
反思感悟 |
|
||||
|
第三单元 第三课 |
课题 |
积的变化规律 |
主备教师 |
杜永玲 |
|
|
课时 教学 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题组比较,使学生体验探索规律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其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性: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
||||
|
教学 重点 |
乘法运算的简单规律 |
||||
|
教学 难点 |
积的变化与乘数变化的关系 |
||||
|
学生活动 |
导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
算一算,填一填,再比较填出的结果。 小组内交流,其中一个因数和积分别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 自己找一些例子,制表、算一算,比一比,学生自由举例验证,汇报交流。 让学生认真观察表格,每个人都重点“说一说”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题表格,要求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计算并填表。 二.学习新知 例4. 1.提出猜想: 2.举例验证: 请学生介绍自己举例验证的过程和结果,提问这些例子是否符合我们先前提出的猜想(符合),这说明了什么?探索积随着一个因数的扩大而变化规律。 3.获得结论: 说一说从上面的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交流) 总结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数乘几。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一题 2. 练习六第4题 四、作业:课本35页练习六1.2.3题 |
|
|||
|
板书设计 |
总结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数乘几。 |
||||
|
反思感悟 |
|
||||
|
第三单元 第四课 |
课题 |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
主备教师 |
杜永玲 |
|
|
课时 教学 目标 |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性: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
||||
|
教学 重点 |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
||||
|
教学 难点 |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
||||
|
学生活动 |
导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
(1)学生自主探究 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题情况,指定竖式写法不同的两人板演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简便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板书,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做题。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生板演算式 学生独立做题 各自口算给同桌听,每人算一组题。 学生独立填表,填完后在小组内讨论。 |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仔细观察这副图,阅读图下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学习新知 1.探究850×15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能列式计算吗? 指名回答,板书:850×15 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提问:这两种方法都对吗?哪一种简便?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说说。 (3)全班汇报交流。 2.教学“试一试” (1)、提问:解决“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提问: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你能说出为什么应该添2 个0? (2)、小结: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共有2 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添上2个0。 课件出示:明月小区共有80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小组中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全班汇报交流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做“试一试”全班共同订正,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2.做练习六第1题 提问:你能口算出这两组题的得数吗?指名说得数,全班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六第3题 四、作业:课本35页第5题,36页第6.10题 |
|
|||
|
板书设计 |
850
×
—————— |
||||
|
反思感悟 |
|
||||
|
第三单元 第五课 |
课题 |
整理与练习 |
主备教师 |
杜永玲 |
|
|
课时 教学 目标 |
1、学生回顾整理本单元学习的计算和常见数量关系,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
|
教学重点 |
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
||||
|
教学难点 |
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
||||
|
学生活动 |
导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对单元知识有个初步的感知)。 独立计算,集体反馈。 同桌讲解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整理,初步概括 1、明确目标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这个单元学了哪些知识? 2、方法指导 (1)这一单元一共学习了哪几部分内容?(板书:口算、笔算) (2)刚才我们是从整体观察的,下面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口算。 3、自主整理 三、重点练习、巩固基础 通过整理,我们对这个单元的知识回顾了一遍,同学们说得很好,不知道计算行不行?(自信点) 1、小试牛刀P38:1题。 2、大展身手P38:2、3题 3、谁来挑战。P38:4题。这道题有哪些数量关系? 四、拓展延伸,强化提高 P38:5、6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
|
|||
|
反思感悟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