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

(2015-03-23 16:00:59)
分类: 教案

第三单元 第二课

课题

常见的数量关系

主备教师

杜永玲

 

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能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教学

重点

理解学习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等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

难点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导学设计

二次备课

 

 

学生书面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

 

 

 

 

 

 

 

 

 

 

 

 

 

讨论学习: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么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请学生讲解并说出用到了什么数量关系式, 集体订正。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看图提出问题。

二、学习新知

例2:文具店每支钢笔12元,每本练习本3元,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总价分别是多少。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单价           数量          总价

钢笔    ( )元∕支       ( )支       ( )元

练习本  ( )元∕本       ( )本       ( )元

提问并讨论学习: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么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2.例3:一列和谐号列车每小时行260千米。李冬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

每小时260千米,每分200米是速度

可以写成260千米∕时,200米∕分

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米∕分读作米每分

学生书面填写和谐号和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总价。

学习“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         时间      路程

列车   ( )千米∕时    3时      ( )千米

自行车 ( )米∕分      8分      ( )米

提问并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想出“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1.2.3题 

2. 组织练习。

 下面的条件中各是什么数量关系?

  ①轮船5小时行125千米。

  ②火车从南京到上海每小时行驶61千米,共行驶305千米。

  ③小华从家到学校要走800米,小华要走16分钟,每分钟走50米。

四、作业:课本30页练习五7.8.10.11题

 

板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反思感悟

 

 

 

 

 

 

第三单元 第三课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主备教师

杜永玲

 

课时

教学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题组比较,使学生体验探索规律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其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性: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

重点

乘法运算的简单规律

教学

难点

积的变化与乘数变化的关系

学生活动

导学设计

二次备课

 

 

算一算,填一填,再比较填出的结果。

小组内交流,其中一个因数和积分别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

自己找一些例子,制表、算一算,比一比,学生自由举例验证,汇报交流。

让学生认真观察表格,每个人都重点“说一说”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题表格,要求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计算并填表。

二.学习新知

例4.

1.提出猜想:

2.举例验证:

请学生介绍自己举例验证的过程和结果,提问这些例子是否符合我们先前提出的猜想(符合),这说明了什么?探索积随着一个因数的扩大而变化规律。

3.获得结论:

说一说从上面的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交流)

总结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数乘几。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一题

2. 练习六第4题

四、作业:课本35页练习六1.2.3题

 

 

板书设计

 

总结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数乘几。

 

 

反思感悟

 

 

 

第三单元 第四课

课题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主备教师

杜永玲

 

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性: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

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学生活动

导学设计

二次备课

 

 

 

 

 

(1)学生自主探究

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题情况,指定竖式写法不同的两人板演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简便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板书,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做题。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生板演算式

 

 

 

学生独立做题

 

 

各自口算给同桌听,每人算一组题。

学生独立填表,填完后在小组内讨论。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仔细观察这副图,阅读图下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学习新知

1.探究850×15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能列式计算吗?

指名回答,板书:850×15 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提问:这两种方法都对吗?哪一种简便?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说说。

(3)全班汇报交流。

2.教学“试一试”

(1)、提问:解决“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提问: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你能说出为什么应该添2 个0?

(2)、小结: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共有2 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添上2个0。

 3.迁移训练

课件出示:明月小区共有80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小组中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全班汇报交流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做“试一试”全班共同订正,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2.做练习六第1题

提问:你能口算出这两组题的得数吗?指名说得数,全班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六第3题

四、作业:课本35页第5题,36页第6.10题

 

 

板书设计

 

850                  850

×     15                × 20

——————           ——————

 

 

 

 

 

反思感悟

 

 

 

 

 

 

 

 

 

第三单元 第五课

课题

整理与练习

主备教师

杜永玲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生回顾整理本单元学习的计算和常见数量关系,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活动

导学设计

二次备课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对单元知识有个初步的感知)。

 

 

 

 

 

 

 

 

独立计算,集体反馈。

 

 

同桌讲解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整理,初步概括

1、明确目标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这个单元学了哪些知识?

2、方法指导

(1)这一单元一共学习了哪几部分内容?(板书:口算、笔算)

(2)刚才我们是从整体观察的,下面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口算。

3、自主整理

三、重点练习、巩固基础

通过整理,我们对这个单元的知识回顾了一遍,同学们说得很好,不知道计算行不行?(自信点)

1、小试牛刀P38:1题。

2、大展身手P38:2、3题

3、谁来挑战。P38:4题。这道题有哪些数量关系?

四、拓展延伸,强化提高

P38:5、6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归纳和整理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同学们今后进行单元复习时,也试着自己去归纳和整理,能做到吗?

 

 

 

 

 

反思感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