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CT到ICT:华为的管理准备好了吗?

(2017-02-10 13:27:53)
标签:

杂谈

在前一篇文章中老冀已经谈到,在作为客户的电信运营商从CT(通信技术)模式到ICT(信息通信技术)模式的转型中,作为供应商的华为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例如,在去年印尼第二大电信运营商XL的核心网NFV(网络功能虚化)项目上,华为一度手忙脚乱,耗费了大量的资源。

在过去几年里,单说在运营商市场,华为在典型ICT技术如NFVSDN(软件定义网络)上投入的资源不可谓不多,但是直到去年5月的XL,华为才算完成了一个拿得出手的项目,与友商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

在这些新兴的ICT领域,华为的进展到底如何呢?用华为员工的话来评价,就是“已经差到不能再差了”:自研产品不成熟,形不成整体方案;寻找合作又不能开放解耦,没法和第三方对接;没有做系统集成的能力、经验、流程,又不甘心被第三方集成;价格不合理,商务模式单调僵化;生态建设停留在大领导的口头上;没有BNC能力;客户找我们最后都被坑,去年签的合同没有一个能执行的……

从CT到ICT:华为的管理准备好了吗?

仅仅在2015年,华为就投入了596.07亿元的研发费用,拥有超过10万名的研发人员,为什么就做不出一个像样的ICT产品和解决方案出来呢?

首要原因当然还是管理大师克里斯滕森所定义的“创新者的窘境”,正如去年5月任正非与华为院士的座谈会上,华为运营商BG CEO丁耘所说:“我也不喜欢NFV或者SDN,因为它们会颠覆我们整个通信网络的格局和架构”。

过去这么多年,华为已经成为了CT的既得利益者,如今要让华为用全新的ICT去颠覆自己,当然是非常难的。虽然丁耘也表示“拥抱挑战、拥抱颠覆,这是我们对未来SDNNFV的态度”,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难在管理。如果华为的组织结构和流程都不能适应ICT模式,光有态度是没有用的。

1988年成立至今,任正非在管理上倾注了最多的心血,在他看来,“华为最伟大的一点是建立了无生命的管理体系,技术会随着时代发展被淘汰,但是管理体系不会。”

华为的管理体系从一开始的东拼西凑,到引入人大六君子确定了企业价值观,再到1996年师从IBM一路学下去。在完善流程方面,华为首先引入了IPD(集成产品开发),把最头疼的产品开发环节管了起来,接着又开始学习ISC(集成供应链),采购和供应链也规范了起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内部的IT系统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完善,为流程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从CT到ICT:华为的管理准备好了吗?

从CT到ICT:华为的管理准备好了吗?

最近几年,华为又顺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流程往前捋,先后上马了MTL打通从Marketing到销售、LTC打通从销售到交付、ITR打通从交付到售后的流程。由此,从管理上和流程上,华为已经打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脉。

在今年1月的市场工作大会上,任正非表示,华为已经做到了“170个国家的账实相符,170多种货币,1万亿美金的流通量,差错率比银行低100倍,社会上有人评价比银行的水平高。”

任正非认为,技术会随着时代发展被淘汰,但是华为的“无生命的管理体系”不会。真的是这样吗?至少我们看到在运营商急需的NFVSDN领域,华为的管理体系似乎更多起到了阻碍业务的作用。

从CT到ICT:华为的管理准备好了吗?

​实际上,华为的管理体系和由此产生的组织结构,更多还是为了适应变化缓慢、高稳定、高可靠性的电信行业。如今,当整个电信行业本身都要被互联网颠覆,华为的管理体系能够做到自适应,能够进化出全新的组织结构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还做不到,我们看到的还是冗长的决策流程、越来越低的人均效率、厚厚的部门墙、对领导而不是对客户负责……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例子:华为与客户开交流会,结果去的人比客户的人要多得多,却没人能够听得懂客户的真正需求。很多专家整天忙着做胶片(PPT),却从来没有接触过真正的设备,到了客户那里讲胶片头头是道,真到了操作却要狂打电话求助。

这就好比一个人花了很大力气练了一身拳击好身手,却在上台比赛前发现比的是自由搏击;这就好比李世石花了十几年的功夫终于拿到了围棋世界冠军,但在人工智能的阿尔法狗面前却不堪一击。当规则变了的时候,“无生命的管理体系”能够很快适应过来吗?

任正非显然也意识到华为这个“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他结合索尼的例子谈到,“我们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把很多不确定性、确定性工作都流程化后,就抑制了新东西的产生。”他希望华为做到“先规范,后放开”;如今,放开的时候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