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6年3月的时候,华为按照惯例发布了2015年的年报。从华为发布的业绩来看,2015年是华为的丰收之年,无论是增长、总量、利润还是现金流均达到了历年很高的水平。
如果除去华为在成立之初的高增长之外,华为从2000年开始的几次高速增长均是来自于IT的高增长或是IT的危机:1998-2000年华为顺着国内电信的大发展而发展,销售从1996年的26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000年的120亿人民币,
随着2001年老板的《华为的冬天》发表,拉开了华为又一轮的高增长。这一轮的高增长,恰恰是IT的危机带给华为的一轮机遇,各路电信行业的大仙开始缩减研发的投资,以及放慢市场的开拓,终于给华为在国际市场打开了一个机遇。
这轮高速增长一直到2008年,随后老板要求大家减速,精细化管理,提升合同质量,聚焦大客户战略。当2008年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华为并没有多少坏帐,也没有损失多少客户。相反,中兴在这段时间里在海外大力推行焦土政策,最后损失惨重。
一直到2012年,华为在这几年当中一直是低速前行的,每年的增长大约不超过10%,然后华为又开始高速增长:2014年的营收增长了27%,2015年增长达到了35%。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16年华为的增长大约也会在30%左右。从公司内部的统计数据来看,华为2016年第一季度的收入达到了惊人的250亿美元左右。
既然华为最近几年发展得不错,为什么我要说华为是在跟时间赛跑呢?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这轮高速增长和以往几次的高速增长有明显不同。无论是1998年的开始的高增长,还是2002年开始的高增长,当初华为的体量还小,无论你的速度怎么快,说白了,并不影响全球电信市场的格局。哪怕是到了2008年,华为的总体体量也不过是150亿美元左右(除去终端和10亿美元的专网市场),当时只是爱立信一半的体量。
但是在2015年,华为电信运营商部份已经高达350亿美元,无论从总量,利润还是市场份额,均是占到电信市场最大的份额了,这个时候还在高增长,必然已经严重影响友商的行情,可以看出来,现在爱立信,诺基亚和阿朗的日子并不好过,
第二,电信运营商增长的天花板已经出现。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预言华为的增长拐点将出现在2017年,因为4G已经建完,5G还没有起来。这个预言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应该不会错:纵观全球,无线的投资已经差不多结束了,现在做一些补网或是4.5G的网络,但是肯定弥补不了4G全球投资的下滑。而在宏观环境不好的时候,一般最先感受到是领头大哥,不幸的是,这次领头大哥恰恰是华为,而不是爱立信。
第三,不同于以往的是,华为这次的高增长,中国区市场贡献了大部分,这个也可以从华为的中国区的占比可以看出来:2015年,中国区收入已经占到了华为全球收入的42%左右了;
所有的这些,都是华为在电信运营商领域不可能再高速增长了,那为什么说华为是在跟时间赛跑呢?
大家都知道一个快到尾期的市场,应该是高利润,现在华为就是这样,运营商业务给华为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但是很明显难以为继!
华为这几年企业业务基本是每年增长35%-40%的增长,但是好笑的是,这几年企业业务一直占公司总体销售收入的7%,到了去年才刚刚有了一点利润。无论从规模还是支撑华为下一步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业务还需要时日,才能顶得起来运营商业务下滑带来的痛苦。
应该说这几年余大嘴做得不错,在2014年的120亿美元的基础上,居然又增长了近80-90%,带动华为整体收入增长了35%。如果说弥补运营商业务的下滑,终端业务应该是短期内可以依靠的对象。但是,2016年居然连苹果都在大幅下滑,从长远来看,终端这个柱子也未必牢靠。
与时间赛跑的公司正在大幅度提高研发的投入。从公司的财报来看,研发支出出现了大幅增长,2015年已经达到了收入的15%,整体研发支出已经高达90亿美元。显然,公司希望通过研发的投入来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突破口。
与时间赛跑的另外一个方面,还是要在企业业务上有所突破,所以小徐一直说是企业业务能不能支撑华为未来5到10年的增长,就看2018-2019年华为的企业业务能不能做到100亿美元。如果华为的企业业务可以增长到100亿美元,就可以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华为另一轮的增长。
与时间赛跑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竞争力的事情——是不是在危机之前,构建公司竞争的护城河。
在我看来,公司的护城河是两个:
一个是芯片,目前来看小有成效,海思芯片慢慢构成了华为一个核心竞争力;
另外一个护城河是IT和云,从目前来看这两块业务还是吞金兽,还需要大量的投资;但是很明显,华为还不具备明显的竞争力。
当然,华为和运营商一道进行创新,来应对OTT的竞争,增大自己的存活机率,这也是华为与时间赛跑的另外一个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