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读大学是股权投资还是债权投资?
原作:龚蕾

股权投资,比如购买公司股票,股权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债权投资,比如购买公司债券,一般来说,债券有一定到期日,企业进行债权型投资,为了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利息,并保证按期收回本息,定期收回本金。
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高考,听说,考不上清华,就直接送去美国。家长一方随孩子陪读,留学费用一般是卖掉涨价后的房子,家长一方先跟着孩子去国外,比如美国、英国或澳大利亚,另一方家长卖掉国内房子,并退了休拿到了退休金,也会跟着一起去国外,然后,孩子在国外读书毕业后会选择在国外找工作就业,一家三口一起移民。
还有一个大学副教授的儿子高考报考北上广任何一所学校,然后全家搬家到一线城市。卖掉学校分的经济房,拿钱走人。
高考是股权投资还是债权投资呢?换句话说,读大学是一种投资还是纯消费呢?
咱们国家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上个世纪2000年之前,大学毕业生通过国家分配一般都直接进入到各行各业工作领域。之后,随着高考人数的扩招,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人才市场。那个鲤鱼跳龙门、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近几年,选择出国留学的高中生越来越多了,在一些重点中学,留学生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约三分之一,并且,一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大学生放弃读名牌,而选择读技术学校了。
曾经有位老师,在大学本科毕业时,争取进入到高校的团委做书记、或图书馆做馆员,21、22岁参加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在职读硕士、既可以赚到工资、又不耽误拿学历,而且职工还可以享受高校分房子,在取得硕士学位后,从馆员转去做讲师,然后继续读博士,博士学位拿到后,可以继续升职称为教授,此时,已经工作了若干年,赚的工资储蓄足以支付读硕读博的学费,除去生活费后还有储蓄。
这样的投资成本比起那些全日制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的同学们来说,要小很多,而且风险小很多,至少不用在博士毕业后还要找寻工作岗位。而时间成本是一样的,并且对于全日制读硕读博的同学们不仅没有领到工资,少了几年工龄,而且压力也可能大一些。在职读书,即便考不上硕士、博士,至少还有一份工作赚取收入。在许多博士毕业刚刚参加工作时,这位大学老师已经准备着通过儿子高考或留学全家移民了。
以前呢,笔者同学中有异地高考同学,通过高考来转换户口。前几天,在微信圈,一个朋友说,他从小县城通过考大学,到了城市里,又通过读硕士博士一直在高校做行政管理工作,他认为,缩短学制拿到高学历是无风险投资,拿到高学历,投资成本不高,他当年每年学费大约3千元,还有各种奖学金助学金,两年硕士三年博士的小成本投资,就从小县城到了大城市的高等院校工作。如果高考能让小县城的孩子们到大城市生活,甚至移民特大城市或移民美国,这样的投资比股票投资收益风险要小很多,不是吗?
除了以上,也有一些考生高考后,通过高考从小县城到了城市里,毕业后又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种植研发工作。也有考生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选择范围反而更小了,甚至不如高中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跟着师傅学习技术。
随着这些年大学扩招,全社会整体学历提高,大多数人均具有大本学历甚至更高学历,对于全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好事。
然而,具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高学历并不等于一个人谋生能力。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一份研究显示,从1998年至2008年博士年增长率达到近40%,每年约增加3.4万人。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花费了大量金钱培养出更多的博士,博士生供应已超过需求,面临学术岗位数量减少的困境,咱们国家博士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增长。
也许有人认为,读完博士,人生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除非做科研否则读博士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学位越高工作就一定好找的年代早就过去了,不要认为学历越高,就会越幸福。近几年,博士微信卖水果、博士逃离科研圈、博士创业早已不是稀奇的事,全球劳动力市场或正悄悄发生变化,根据牛津剑桥的研究发现,学历越高,财富收入并不一定就越高。全球经济在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与需求也在变化。
在《大西洋月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QE3以来,全球通胀趋势越来越表现强,美国的中产对于孩子上大学失去了一些信心,主要就是因为高学历者就业情况表现不佳,影响了对于教育学历这些投资信心。从我们国家来看,高学历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教育与学历是抗通胀的方式之一。
高考是股权投资还是债权投资呢?也许这只是一个有趣话题。读大学是一种投资还是纯消费呢?也许每个人答案不同。

(以上仅代表笔者个人一点儿不全不足想法,欢迎指导欢迎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