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房价为何涨势慢

(2015-04-21 07:58:37)
标签:

房产

分类: 财经评论

美国房价为何涨势慢
来源:巴伦周刊
作者:JONATHAN R. LAING
时间:2015年4月18日
原文地址:
http://online.barrons.com/articles/nearing-peak-u-s-home-price-gains-to-slow-1429318832
翻译:龚蕾

美国房价为何涨势慢

    近三年来,美国房价涨势缓慢,美国希望推出几项措施促进房价加速上涨。
    强劲的劳动力市场数据,超低的抵押贷款利率,消费者信心等不足以提振房价,根据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美国房价最后一次大幅上涨是2006年,2012年至2014年房价平均上涨8%、11%、15%。根据普尔席勒数据,房价接近峰值,如波士顿、夏洛特、波特兰、旧金山等。
    经济学家希望房价今年明年持续增长至少在4%以上,而平均工资上涨能够超过预期。在美国一些边远与贫穷城市,考虑到收入、就业、人口增长、新开工建筑等数据,房价接近峰值。
    根据住房与经济数据,分析师认为,4%是一个合理的增长预期,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也可能会采取两分法,逐步放缓房地产市场,而不希望房价出现大幅下降。
    美银美林根据抵押贷款数据分析,受到经济增长放缓,购房者可支配收入、投机购房等因素,美国房价也可能出现下降。
    商务部新屋开工数量下降,从2007年以来一直表现为减少,尽管2009年有反弹但并未超过历史峰值,随着人口增长与移民人数增多,许多房屋用于出租,而不是购买。
    根据标准普尔指数委员会观察员,过去新开工数量大约一万个左右。房地产数据显示,美国2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房价达到历史高点,纽约、北达科他州、俄克拉荷马州、怀俄明州、德克萨斯州、科罗拉多州等房价创下新高峰,房地产市场放缓迹象明显。
    一种理论认为,收入不平等加剧了房地产市场潜在购房者在富人二代,而大学债务负担也使得家庭选择延迟置业。
    有足够资金的首次置业者,可能会选择奢侈品领域,根据商务部数据,二月份中位数房价的住房销售超过20万套。
    同样的,首次置业购房者数量没有多少,购房者延迟或拖延购房,也有私募投资公司购买了过剩的库存房子,此外,美国大约三分之一业主因为抵押贷款高于住宅总价而出现负资产。现在意愿购房者大约28%,远低于历史40%平均水平。
    通过降低抵押贷款利率而吸引更多贷款者,尤其是首次购房者,根据房利美房地美数据,贷款人不需要更多条件,就可以申请抵押贷款。穆迪国际,有贷款机构已出现了来自抵押贷款的损失,不良抵押贷款逼近1500亿美元。
    过去三年,美国房价一直高于大部分承受范围,许多购房者退出市场,租金逐年上涨,如旧金山、曼哈顿、布鲁克林、纽约市等。
    租房仍具有吸引力,通过房产税收优惠来吸引争取房客。经济学家认为,房屋大约有30%的高估。
    潜在买家可能会买市场现房,由于新开工数量明显回升,新开建房屋与新房销售,让市场上未出售的库存仍面临压力。若新开工房屋建设回升,库存房屋或用来出租。根据数据显示,库存数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六月份可能会是一个盘点时机。
    观察家认为,美国房价涨幅从2004年高峰时期下降,选择租房人数增加了800万个,而购买房屋数量减少200万个。房屋市场出现了长期变化。
     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数据显示,1993年上市的花园式大公寓一般在郊区,而二十年后公寓楼从郊区搬到了市中心大城市,400多栋豪宅有10万多个住宅在波士顿、迈阿密、纽约、华盛顿、旧金山、西雅图等城市。
    如今美国人不再选择郊区房子,而是选择城市市中心,通勤方便、文化娱乐设施完善的城市,在郊区未售出房子数量增多。
    经济学家认为,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购房者数量增加很快,而投资者并未选择股票和债券,现在可能是一个错误,房子其实出现贬值,尽管速度相当慢。而汽车购买需保养支出,事实上,通胀时期房屋是长期抗通胀。希勒发现,1890年至1990年房价上涨超过通胀率10个基点。美国人不再希望房屋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因为困扰了职业生涯或全球化工作与更换工作地点的生活。
    根据美联储数据,美国房价可能会在一两年内继续小幅上涨,但长期前景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先发优势与赢家通吃的经济中,房地产市场可能影响到整个劳动者的收入。



美国房价为何涨势慢
美国房价为何涨势慢



    (以上仅代表笔者阅读译文,译文水平有限欢迎指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