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原作/龚蕾
笔者在思考一个问题,想与朋友们一起交流讨论:投资与消费两者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促进内需。
投资与消费既相互制约又互为条件,要实现经济的增长,两者要相互促进,互不可缺。经济学理论认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投资与消费在经济运行中必须保持适度均衡,这是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决定的。在地区资金总量总体稳定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通过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实现,投资需求提供消费需求的商品,没有消费需求支持,投资需求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浪费,无论单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还是单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都不可能持续,二者相伴相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那么,如何辩证看待投资与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并处理好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呢?
2008年全球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这次严重的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如何面对出现的经济衰退,各国多采用刺激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与美国的过度消费分不开的,美国的过度消费把全球经济带入了危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进入了一个大幅度消费时期,而这一时期,我国的外贸处于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而中国是美国的债务国。
在希腊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以及北美经济低迷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下,稳增长是我们国家今年的首要经济任务,稳增长处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度。通过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包括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七大方面产业。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发行上市和再融资。
消费离不开投资,投资是否就一定可以是有效消费。扩大内需,就是要让百姓增加消费。想要增加消费,就要扩大投资,但是,投资是本身具有双重性,增加投资,或可能扩大消费,同时也增加了总供给,过多的投资会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会导致大量产品急着寻找国外市场,刺激贸易快速增长,或形成贸易摩擦。投资过热,或可能刺激货币过量投放,银行过多投放货币,通货膨胀的风险就加大了。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会引发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也会促使一些投机行为,物价不断上涨,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投资过多,效率会有下降。投资过热也可能增加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资源紧张,环境保护问题突出。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消费(个人消费+社会消费)占当年GDP的比率。其公式为:
消费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GDP×100%。如果消费率过低,那么储蓄率就会高,储蓄率转化为投资率,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容易出现流动性过剩,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价格上升压力。
目前中国消费市场的新特点,正如叶檀在文章中写道,第一、消费出于瓶颈期,第二、消费外流,层级分化严重,第三、商务、餐饮等消费持续上升。消费市场出现了新的特点,我们在适当提高消费率的同时,不能模仿美国的过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笔者同意叶檀观点,拉动内需,必须靠城市化。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消费升级正在形成,城镇化加速的过程中,带来的消费市场是非常巨大的,有形的产品与无形的服务,更加满足百姓需求。如何让老百姓住得更好、吃喝更好、进一步提高汽车家电拥有比率,提高百姓的文化生活,市政设施、道路桥梁、文化设施、健身场所、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都具有消费的潜力。
投资与消费的最佳比例,这里必须值得考虑的就是调结构与优化结构,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如果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那么对经济结构有影响。如果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就会拉动重工业发展过快,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消费市场的增长,因消费结构升级而带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消费率长期偏低的情况下,资金为了寻找出路,容易造成重复建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收入分配也可能产生影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居民收入差别扩大,比如行业收入差距拉大,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适当的收入差距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但是,如果贫富差距超过了一定的社会承受能力,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高端消费品、奢侈品需求增长过快。扩大居民的总消费水平,主要是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更好地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由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低,财富收入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不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当前出现的经济下滑,主要是因为欧洲债务危机及北美金融危机,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了影响。从内需来着手,宽松的货币信号,银行投放货币,增加了流动中的货币,通胀与物价上涨的压力或将增大。加上投资对资源和环境也将增加压力。投资和消费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内需,投资和消费两者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务必要考虑的是优化投资结构,投资离不开消费,离不开有效消费率,尽可能地避免重复建设与投资浪费。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是我国经济结构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举例分析:铁路建设的投资
铁路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因而也加大了投资的难度。政府主导的投资,需要对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风险预测及判断,政府注入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国家税收资金,银行贷款,国有企业投入。项目规模越大,政府承担的风险也相应越大。对于任何一个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那么如何尽可能地降低风险。铁路建设需要资金需求非常巨大,需要充分发挥各方投资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再有,就是按照需求来进行市场化运作。尽量提高投资效率,提高消费率,减少浪费或重复建设。
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由政府主导转为市场主导。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经济危机而生,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主张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来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投资与消费,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长期暗合了中国的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但是,它最致命的缺陷是导致腐败、通胀和两极分化。一方面,中国存在投资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投资空缺,原因就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或存在经济学上称之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考察。从总需求的角度看,政府扩大投资需求,一定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反而使私人投资下降,这就减弱了政府支出的扩张效应。我们可以把这种挤出效应界定为需求型挤出效应。从总供给的角度看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有挤出效应。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为应对社会总需求的不足,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政府开支。如果产出效率很低,必会引起社会物价总水平上升,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形下,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个人投资需求减少,积极的财政效应减弱,“挤出效应”将不利于民间资本投资的作用与竞争力培养。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西方经济学界首次提出“有效需求”概念,所谓“有效需求”是指足以保证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的需求。换言之,生产取决于有效需求,如果有效需求不足,生产就过剩,就会发生危机;只有具备足够的有效需求,才能保证生产者把产品全部销售出去,从而使经济正常运转。
消费市场出现了新的特点,比如高低端市场差远,个性化需求增多等,采用相应的投资方案。过去是靠劳工密集型的低成本、及包括资源消耗、能源的消耗和高排放这种高投入模式,显然这些模式是有危机的,今后更多要是靠生产率的提高,就是靠科技的进步、靠创新,产业升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微型小企业,对小型和微小企业减税也是积极财政政策之一。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向节能环保和文化产业倾斜。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投资和需求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内需,不论是出口还是投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稳增长,找到投资与消费的最佳结合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