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事故会不会凸显中产阶层的压力与不安感(时评随笔)
文/龚蕾
什么是中产,查了词典,所谓中产,就是指中间阶层,这个群体大多数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比如你可以接触到生活艰难的农民,城市贫民,生意上遇到各种困惑的老板等。
1、疲于应付压力
中产阶层表面上风光,多数是白领,靠工资吃饭,然而,当中产阶层买了房子、车子后,就要承担买房的还款压力以及买车的每月支出。中产阶层一般双职工家庭要支付子女教育、医疗、照顾老人等压力。有网友形象把这称为房奴、车奴、卡奴、孩奴。中产阶层住着大房子、开名牌车、生活丰富多彩,然而中产阶层的经济压力过大。近来的通胀,使得中产吃穿等日常消费增加。通胀了恐慌,房价涨了恐慌,还贷利息涨了恐慌,外表光鲜的中产,表面的高薪与实际生活负担并不成比例,不断上涨的房价及各种生活费用,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以及减少了业余休闲与娱乐,让中产疲惫。
2、被透支的青春
案例 张晓
在我成为一名医生前,我对这个职业的理解跟大家是一样的,高学历,收入稳定,受社会尊重,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身边的几乎每个人都把生活中90%以上的时间贡献给了工作。
小时候父亲带我到城里的表哥家做客,那天是周末,上午九点多了,表哥家读小学的儿子还在睡懒觉。我出生在农村,早晨五点就要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了,—年四季不分寒暑。看着表哥的儿子生活这么幸福,年幼的我很眼红,决心好好念书,将来也能过上这么舒适的生活。
但是,当我以优异的成绩,—路念完小学中学本科硕士博士如愿成为—名大医院的外科医生后,我的生活不变的是,我还像幼时那般艰苦。我选择了—个特殊的职业,我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我每天的工作不能有丝毫差错,不能有半点懈怠的想法,三十多岁了,晚上我仍然要读书到深夜,早晨早早起床去上班,睡个懒觉大约成了我这辈子都实现不了的梦想。
我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周末和平常—样,早晨六点半我要准时起床,七点钟前,我应该洗刷完毕吃完早餐准时出门,七点半必须到达医院,做手术。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名医生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学术压力。总不能四五十岁了,人家都是知名的专家教授两院院士了,自己还安乐于当个住院医师吧?—个年轻医生30岁博士毕业,在三十五岁左右晋升副教授,不知需要多么刻苦努力,只有成为副教授,他才能独立坐诊开展手术,但有多少病号来医院看病挂普通门诊?显然,人们更信任教授的水平,所以,这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继续努力。这期间,除需要保证完成日常工作之外,我们需要到实验室做实验,在国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出国研修,不知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付出多少汗水。
我忘不了,有次我去导师家串门,老两口八十多岁了正在收看央视英文频道的新闻节目,他们需要保持—定的英文水平以能够阅读英文学术著作;我也忘不了,每天晚上我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商量申报课题的场景。这样的生活虽然很疲惫,但对未来的期待让我不能有—点懈怠。
3、动车追尾
7月23日动车追尾事故,似乎凸显恐慌感。动车,是中国速度的象征,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旗帜。然而,事故触发中产的不良情绪。这个时代给予中产更多的使命与责任,保持理性,国家的希望,中产透支了青春,还要应付压力。
这种巨大的不安全感,如果情绪传染,会有更多消极甚至愤怒。
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认为,我国中产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的中层领导干部,中小私营企业主,企业部门经理人员,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部分个体工商户。根据这份报告,目前北京中产家庭平均月收入为10007.96元,所占比例已超过40%,约540万人,高于23%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在这其中,约有30%处于中上层,有70%处于中下层,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我的相关日志:
2011-07-29 | 我们有位好总理(时事关注)
2011-07-27 | 动车追尾疑因调度不当
D3115司机称被要求停车(时事热点)
2011-07-27 | 盘点动车内外的那些感动(时事盘点)
2011-07-27 | 铁路体制改革呼声再起(时事短评)
2011-07-26 | 动车事故凸显恐慌情绪(今日短评)
2011-07-26 | 动车追尾的两位司机或许是揭开事故原因的关键人物(时事关注)
2011-07-26 | 动车事故:微博的力量与希望(时事关注)
2011-07-25 | 温州动车追尾:高铁时代的恐慌(时事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