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粽子的营养学奥秘(女学第427课)

(2011-06-05 08:00:18)
标签:

美食

中加

粽子

糯米

b族维生素

杂谈

分类: 发现幸福

粽子的营养学奥秘(女学第427课)
原创/龚蕾

    端午节临近,粽子又端上了百姓餐桌。
    我们知道粽子是糯米为主要原料做的,从营养学意义说,糯米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类、钙、磷、铁、维生素B簇等,黑糯米的营养价值相对更高些。但另外一方面,糯米特性粘滞,难于消化,对胃肠功能较弱的老人和小孩一定要控制数量,不宜一次食用过多,以免引起腹胀或便秘等。一些慢性胃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肥胖等病人更要慎吃。因为容易出现饱胀、反酸、血糖、血压、血脂增高的现象,当然也不利于体重的控制。所以吃粽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粽子清热
    医学上认为,糯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粽叶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
    注意:糯米黏性较大,不要多吃,一次不超过2个。
    第二,杀菌消毒
    现代研究表明,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皮肤一般会出较多的汗,血液也大都在体表分布较多,在消化系统分布相对减少,消化液的分泌也相对减少,所以人体会出现虚的症状,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到了夏季不爱吃饭,人也会消瘦的原因之一。而糯米恰恰弥补了这些缺点,即使是在炎炎夏季,对于温暖肠胃、促进吸收也有一定的作用。
    注意:肥胖人群尽量不要吃肉粽、火腿粽子、蛋黄粽子、豆沙红枣粽子等,以免盐、糖、油、胆固醇超标摄入,加重病情。可以选择一些杂粮粽子吃,有利于健康。对于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糯米食品,如果食用的话可以配合一些蔬菜一起吃。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搭配一些玉米、芋头、山芋、山药等薯类或其他主食,也要做几道菜一起吃,同样有荤有素有豆制品,千万不能图省事,只用粽子当一顿饭,其他都不做了。
    第三,提高人体的抗热机能。
    营养学专家介绍,粽子以粽叶为皮,糯米和肉为芯,叶子不仅能带来清香,还能提供多酚类物质和钾元素,蒸制时渗入米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机能,而且糯米性温,有暖脾胃作用。随着天气日益炎热,人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吃糯米正好能改善这一问题。粗制糯米可提供较多的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现代人在粽子里添加小枣、花生、莲子、山药等配料,更有补益作用;添加红豆、绿豆、豆沙等配料,则能清热解毒,并增加蛋白质含量;制作肉粽、蛋粽,则可以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增加铁的含量。
    注意:粽子的热量可高达1000卡以上,每次不宜食用过多。粽子大多用糯米做成,缺乏纤维质,黏度高、不易消化。因此在做粽子时,可加上一些杂粮米、红豆、芋头或红薯等,可减少肠胃负担。吃粽子配一碗清淡的蔬菜汤,如冬瓜、竹笋、丝瓜汤等能帮助消化。吃粽子喝点热红茶可以起到很好的解腻消滞作用。吃粽子不利于减肥,所以要少吃。
    第四,有益于脾胃虚寒
    糯米温中补气,适合脾胃有病的人吃,把糯米煮粥趁热喝确实可滋养脾胃,特别有益于脾胃虚寒者;但糯米做的粽子如果放凉后再吃,或者凉后再热了吃,就难消化以致伤脾胃了。
    注意:不要直接吃冰箱拿出来的粽子,加热了再吃。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食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若贪食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因为粽子蒸熟后会产生一种胶性物质,食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温滞气,含植物纤维既多又长,食多了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糖尿病患者不能随便食用粽子,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食时通常还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腺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自己亲手包粽子时,在主料中加放一些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食用粽子时,搭配时令蔬菜,餐后吃一份水果,或喝助消化又降脂的山楂茶等,不仅享受美味,还可营养均衡。睡前千万不可食用粽子,否则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从而影响睡眠质量。食用时,最好能同时喝一些茶水,以帮助吞咽和消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