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佛大学第一位中国女化学博士吴懋仪(女学第359课)

(2011-05-02 13:16:10)
标签:

杂谈

分类: 发现幸福

哈佛大学第一位中国女化学博士吴懋仪(女学第359课)
原创/龚蕾

    美国哈佛大学悦悌克夫学院的学校档案馆,几十年来一直珍藏着吴懋仪的档案卷宗。打开卷宗,卷首赫然写着:吴懋仪,1944年2月获化学博士学位,1945年9月回到中国,任南京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化学系主任。
    1905年5月,吴懋仪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一个职员家庭,很小的时候,母亲常常教她读书,教导她要为追求某一种事业而努力奋斗终生,不能半途而废,她从小坚守母亲的训诫,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青年时代的吴懋仪坚信“科学救国”、“科学万能”,迫切希望能到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并为此而努力着,1939年,她得到美国哈佛大学的奖学金,远渡重洋来到了哈佛大学悦悌克夫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留美期间,吴懋仪在有机合成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所做的合成反应课题一举成功,成果编进导师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由于她刻苦执着,成绩突出,四年半的时间,共获得该校的七枚18K“金钥匙”纪念章,1944年,她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该校60年来共计有4位女化学博士,3位是外国人,她是在美国哈佛大学摘取化学女博士学位桂冠的第一位中国人。
    毕业后,吴懋仪留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有机化学合成研究,工作才8个月,她便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刊、《营养杂志》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不久,金女大吴贻芳校长写信给懋仪,要求她回到金女大,将学到的知识献给母校。
    想到自己是金女大的女儿,想到金女大“厚生”的校训,想到祖国,她似乎听到了老校长急切的呼唤——金女大的女儿快回来吧!这样吴懋仪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美国。
    因为战乱,经过了四个多月横跨欧、美、非、亚四大洲的艰难跋涉。1945年9月,吴懋仪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母校金女大,任金女院教授兼化学系主任。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吴懋仪任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理化系教授兼系主任。不久,理化系划分为物理系、化学系,吴懋仪担任化学系主任。
    化学系刚组建,师资奇缺,全系只有6位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吴懋仪四处奔波借聘南大、东大等校外的教师,千方百计招纳贤才;带头学习教育学,到中学听课,成立化学教学法教研组,在她带领下化学系教职工艰苦创业,筚路蓝缕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终结出丰硕之果。
    吴懋仪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搞研究、搞发明,大学教师应通过研究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提出把有机化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到高、精、尖的项目中,对人事安排、工作步骤作了全面的规划,在她的组织、领导下,化学系完成了有重大意义的农药中间体六氯环戊二烯新法的合成,并由此合成了多种高效农药,探索出三十多种国际保密药品的原生产方法,达到了国际水平。
    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来说,倘若不严格要求自己去认真学习,就不能闯进科学技术的大门,吴懋仪提出,做学问“要像金字塔,下面广,上面尖”,一丝不苟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青年教师在实验室操作时,她会站在旁边,看上几个小时,操作完毕,即提出全面意见,指出其中不正确之处,要求从头至尾再做一遍;青年教师有了缺点,她决不放过,但也从不在学生面前批评,总是悄悄地单独谈心。以后青年教师见了她总是十分亲切地称她“吴先生”,大家都说:“‘吴先生’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与化学系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的好领导,也是我们青年教师的好导师,”六十年代以前,化学系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是她的学生,于是后来人都称她为老师的老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培养教育英才,衣带渐宽终不悔,1973年11月,她走完了的全部的人生历程。(以上资料来自新华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