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的妻子玛丽恩和丽莎(女学第290课)
(2011-04-14 09:33:01)
标签:
萨缪尔森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宏观经济学杂谈 |
分类: 发现幸福 |
萨缪尔森的妻子玛丽恩和丽莎(女学第290课)
原创/龚蕾
1915年5月15日,萨缪尔森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小城加里。16岁时,他进入芝加哥大学;第一次走进大学讲堂,即被一场关于马尔萨斯理论的演讲所吸引。如他自己所说,与经济学的这一最初接触,令他仿佛“又重生了一次”,他由此确定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所在。
20世纪30年代的芝大经济系,正值芝加哥学派奠基时期,拥有弗兰克·奈特、雅克布·维纳、保罗·道格拉斯等经济学家。而萨缪尔森也以他异乎寻常的聪颖而闻名。随后,他选择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受教于来自欧洲的约瑟夫·熊彼特、瓦西里·里昂惕夫等杰出的经济学家,以及美国早期凯恩斯主义者阿尔文·汉森等。
在哈佛,萨缪尔森接受了凯恩斯主义思想,并开始了他对经济学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贡献。他的博士论文,即1947年发表的《经济分析基础》,以数理方法重新表述了以文字与几何形式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更提出诸多创见。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充分反映了萨缪尔森的研究之前沿性:当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熊彼特转过身问里昂惕夫:“瓦西里,我们毕业了吗?”
哈佛毕业后,25岁的萨缪尔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系任教。除了“二战”期间曾短暂离开,他终身服务于该系。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对其跻身世界最顶尖经济学研究机构居功至伟。
萨缪尔森的学术成就极其广泛,而在他涉足的每一个领域,又都做出了非常重要乃至奠基性的贡献。
—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萨缪尔森23岁即开创“显示偏好”理论,成为与经典需求理论并行不悖的整套研究思路;
—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他开创了交叠世代模型,成为宏观经济学沿用至今的主要分析框架之一。他的“乘数-加速数模型”,是用数理方法阐述经济周期机制的最早尝试;
—在公共财政领域,他开启了对公共物品的经济学分析;
—在国际经济学领域,他发现了关于长期汇率趋势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及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中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在福利经济学领域,他是社会福利函数方法的开创者之一……
其著作被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共计五卷388篇。其中一以贯之的,则是数理化的表达形式和思考方法。在包括他在内的一代经济学人努力下,经济学永久地改变了自己的面貌。
萨缪尔森不仅是一位开创者,也是一位教育者,一位体系整合者。他著名的入门教科书《经济学》,自1948年至今已出至第19版,销售400余万册,被译成近4
0种文字,引导了万千学子进入经济学领域。在这一教材中,他更通过所谓“新古典综合”,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传统微观经济学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不断被后来者所遵循、模仿。直至今日,这一体系仍至少在政策分析领域以及本科级别的经济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卓越的贡献给萨缪尔森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他是美国经济学会表彰40岁以下经济学家的最高奖“克拉克奖”的第一位得主,也是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计量经济学会、国际经济学会主席;1996年,他还获得了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科学奖章”。
萨缪尔森始终是一位学者。他曾不止一次骄傲地宣称,自己从未在首都华盛顿停留超过一周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公共政策领域没有建树。他曾先后担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与约翰逊的经济顾问,并推动了1964年著名的“肯尼迪减税计划”,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以赛亚·柏林曾借用古希腊寓言,以“狐狸”和“刺猬”来形容不同类型的思想者——“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知道一件大事”。以萨缪尔森贡献之广,无疑应属“狐狸”之列;他终生的论敌与朋友弗里德曼,则以其对货币理论的深湛研究和对政府干预的坚定批判,称得上一位不折不扣的“刺猬”。二人观点相左,萨缪尔森赞成“混合经济”,主张政府通过主动干预熨平经济波动,弗里德曼则是政府干预的“天敌”;当萨缪尔森在芝加哥读本科时,弗里德曼正在同一个系念研究生;他们甚至曾在《新闻周刊》轮流撰写同一个专栏,鼓吹各自的主张。巧合的是,二人都于94岁时逝世。
萨缪尔森与第一任妻子玛丽恩·克劳福德·萨缪尔森1938年结婚,育有六个子女,其中包括一个三胞胎。玛丽恩于1978年逝世。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丽莎·克蕾·萨缪尔森。
更值得一提的是,萨缪尔森家庭中,他的兄弟罗伯特·萨默斯及其妻子安妮塔·萨默斯,都是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教授。二人之子劳伦斯·萨默斯更为著名,曾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财政部长、哈佛校长,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安妮塔的兄弟肯尼斯·阿罗,则是另一位堪与萨缪尔森、弗里德曼比肩的经济学大师,曾获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