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前,我看了电影孔子,也曾闻,听得韩寒说,孔子这部电影,不应该有,多余之论。周润发之不哭不是人之说和胡玫导演用心之言,并有周迅之出现可有可无之云云。辩其中多人之说,有些感想,为作文练笔计,此刻说道说道。
对于孔子这部电影,胡玫和周润发都负有罪过,周迅有功却不知就理。韩寒此人,有此之言,只能贻笑大方罢了,其从俗轻浮之性情,可从中窥测一般,并由此窥探,国人的劣根性便是在一浮华,不现深思。梦想短暂,不求长久。得风流处如水流之论,尚谈不上什么夸张。
把孔子排成电影,我不知道胡玫拍的是什么。是拍孔子的为国为家的功绩么?是战场杀敌,朝廷诛杀逆臣么?这误解孔子了。把孔子搬上荧屏,那些所谓一般人的功绩,统统都不该有。想拍这类电影,就不要拍孔子,自古至今,远的不说,大人物不说,只说近的,像雷锋的事迹,小小的都是精髓,陈建斌的乔家大院,那也是事迹吧,再如十月围成里的孙中山,算是为国为家,抛头颅洒热血了吧,这些不同层面的人物,多的是,大可不必拍孔子为鲁国尽心尽力,推行什么仁者爱人。要拍孔子,只需要拍那么一段。
这一段,就是孔子见南子的一段,就如同这般的桥段,是真正所要拍的。
孔子的含义,不是实实在在的事迹,而是无形的心灵的震撼。这种心灵的震撼,凡是想以拍孔子为赚钱目的的,告诫他不要沾染。
对于孔子的拍摄,带有目的,是拍不出境界的。对于心灵的震撼,没有心灵的感悟,体现不出来的,说花二十年,只为拍一部有极大可能,不被别人认同,即便是认同了,也没几个人能够耐住性子看下去,即便看下去了,也很可能不理解电影中的一言一行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有没有这样电影的人物?那就是给孔子其人量身定做的。
不光孔子,大约老子等春秋几个子,多数都可以如此表示。
为什么要是南子见孔子那一段,才是最需要多拍的。才是最能表现孔子的,因为这已经是历史的记忆。我说过,孔子不是实物,不是功绩,是个文化符号。这个符号,需要的是至于心灵和感悟的良疗。一种气质,只有听过一种欲望,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伟人如同孔子的内心世界中的诸多可窥处,唯有灼热、如火的欲望的展现,才能被人感受出来。一个如此好德,又好色的南子,才能勾出静室中,沉思的心境。这样是很好的。
我说的很好的,却被许多人说成多余。这样是正常的事情,原因并不是人与人不同,各有各的想法,或者经历不同等等之类。原因是如同孔子等春秋几个子的人物,千百年来,也就那么几个。也就那么几个,踏过千百年来,数以万亿计的死人的沟壑。
这就是原因。
世人应该理解周润发在做孔子的宣传时,说的那句“不哭不是人”的话。这本身就可以看出,周润发在拍孔子的过程中,所花的心思和理解并感染是巨大的,非同一般的。在我看来,周润发面对孔子这样一个伟人的时候,面对的压力,不是演技方面,而是心灵的重现方面。周润发没有孔子的所思所想,只有设法强迫自己,让自己的伪装成一个并不存在的伟大思想的感情流露,才使得一个正常人几乎成了疯子。孔子拍摄完后,周润发之所以有一系列下跪的动作,也正是这种伪装和压力的释放。从这一点上看,周润发很对得起孔子和孔子的家人,他用心了。
周润发是用心了,胡玫相信也是用心了,所以他们就有罪了。在某一个层面上讲,他们两个人,虽然很用心,自己很入戏,但那也仅仅是一个戏而已。他们努力的成果,并不能反映出孔子的任何东西,反而糟蹋了孔子的形象。孔子,他们,也包括当今的任何人,都不具备丝毫的能力,去用电影诠释。原因之一便是心境不够,原因之二是这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想让世人理解和赞同难度比登天还难。原因之三,是他们有想让人承认的想法。其他的就不说了,光是这个想让人他人承认这个功利的想法,就是错误中大错误。
世人能够领悟的东西,转瞬即逝,如同过眼烟云,把永恒的塞到消失中,岂非大错?
世上只有圣人才可以展现圣人,可是圣人都死了,活人看不着。活着的圣人不说没有,即便有,既然是圣人,也就不屑于拍什么电影了。这可不是难办?
说周迅的演技不错,算是不错的,就是因为演技好,才能掩盖自己在拍摄南子那一场戏时,本身不具备不理解的东西和感想,也得以呈现在观众的感觉中。故此说周迅有功,但也未必周迅本人就能立即自己所饰演的南子所说的话,故此说不知就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让一群不知道道的人,去拍孔子这种有道的电影,是难为人家了。繁华如生活之躁动,何必多此一举?或许韩寒所说的孔子大可比不存在,就是因为这个吧。倘若果真如此,韩寒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敬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