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式”思维阻碍长篇小说创作

(2009-12-30 05:05:39)
标签:

韩寒

鲁迅

杂谈

古龙

金庸

分类: 深浅度

  对于鲁迅的尊敬,体现在对鲁迅的思考上,几乎鲁迅所有的小说和杂文,我都选择了“理解”而不是“读”,想理解鲁迅先生,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即便是嘴上能把鲁迅说的头头道道,那也许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伎俩,说话的人,心里想的,可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理解,是难得的虚伪性的理解,却也是种难得。

  鲁迅先生的在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上,很是特别。有这种特别思维的人,古龙也算是一位,为什么说,古龙是异侠?就是不同于金庸呢?这没什么不可理解的,但同是一种特别,鲁迅的选择趋向和目标就更深远和有意义些,难度也就大的多,说鲁迅是为国为家,侠之大者,那么,古龙就是一心想着糊口饭吃的妇女,眼光狭隘的很。

  但古龙创造了武侠小说的一个传奇,虽说不可能超越金庸的成就,但许多时候,金庸必得自叹不如。我私下猜测,肯定会有那么一刻,金庸先生读了古龙的小说后,被小说的那种煽动血管的东西,给挑逗过,把自己某些很古龙近似的思想,给挑逗起来,一时冲动,也学了学金庸,模仿着古龙的写作思维,埋头苦写一夜的书。至于写完一夜书,第二天会发生什么事,金先生又是怎么想的,那就属于“不知”之语了。

  但金庸不是古龙,不但写不出古龙的感觉,而且肯定感觉自己是在遭罪。倘若是鲁迅看到古龙的书,那完全是小菜一碟的事情了,所不定会受到某些启发,也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了。

  我这样说,是想说,“鲁迅式”的思维方式,极端的富有战斗性,但它也会阻碍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夸大一点说,鲁迅创作长篇小说,简直就如同金庸写古龙式的武侠小说一样,遭罪!而且是自己找的。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鲁迅在“伟大文学家”称呼之余的遗憾,一向是鲁迅先生没有长篇小说的创作,并因此怀疑,当时的鲁迅是不是江郎才尽了。

  这些都是属于不是问题的问题。鲁迅先生创作杂文的十多年的时间,也就是他创作欲望最旺盛的十年,非但鲁迅的才情没有丝毫倒退,而且是与日剧增。任何人,不管谁,都不可以以鲁迅是否写了长篇小说,来衡量鲁迅的得失,这种衡量,其衡量的人,不但无知,而且是无可救药的欠扁的无知。

  因为鲁迅的思维,本就和长篇小说的创作,背道而驰。不写长篇小说,才是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鲁迅。一旦写了长篇小说,那么,在如今的我们看来,顶多只有两种情况出现。

  一种是:这长篇小说,写的非常好,所谓非常好,就是很合大众口味,或者虽然口味不和,但众人在许可的范围内,口味虽然调整不过来,但意识能跟的上,也就得好,如此,鲁迅就不是伟大的文学巨匠了,鲁迅就成了神仙了。

  一种是:这长篇小说写是写出来了,但更多的人,看的莫名其妙。然后被一代代人,拿来探讨,最终鲁迅的形象,受损,于是乎,鲁迅就又成神仙了,只不过,这次是下凡跌了足罢了。

  但我的判断是,鲁迅的长篇小说,不会有太多的人喜欢。因为鲁迅就死鲁迅,鲁迅是一个时代,不是历史,鲁迅的思维,是在宏观的时代间,探讨一个历史的得失,而这种历史的得失,完全用不着以长篇小说的面貌,出现在活人的世界里。鲁迅先生若是写了长篇小说,那就是自贬身价的事情了。

  一个《阿Q正传》已经可以说明许多,再加上数个集子的杂文,就足以证明了一个,写作的事实。这个事实可以这么说一下:写长篇小说(被历史留存的),需要写作者,踮着脚,在路上不停地跑,不停地看,不停地生活,而这个生活,必须带有缓和的人情味,世态味,并且保留着一种如江水自天而降的写作心态性。鲁迅的思考,非但不是如此,而且从不把如此,看在眼里,追求的是雷锋的钉子精神,就是要拿个铲子,在同一个地方,往地下钻,往地下找,往地下呼吸。如果长篇小说成功创造,在逻辑上需要写作者走一里地的范围,在创造感觉上需要写作者持续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那么鲁迅的这种思维和与其相关的写作感觉,绝对也只能在自己铲的那个坑里徘徊和持续。一里地是走不了,三个月不出,也只有出来喘口气了。

  这样的鲁迅,长篇小说其实已经对于他本人,变的毫无意义。若再拿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套在鲁迅身上,便是肯定的不可取,便是鲁迅被人恶搞了。

  鲁迅需要杂文,这才是一个非常鲁迅式的创作,小说和其他文的创作,都是要辅佐杂文,并在杂文上,把自己对于自己的责任,有所彰显的表露出来。这才是鲁迅。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一段历史的符号,并因为这个符号,匡正着千年的历史的暗角,鲁迅做到了。但鲁迅也只是也只能做到鲁迅的这个层面上,即把自己刻成一个符号。真正让这个符号起作用的,是受鲁迅影响的一代一代人的表现。鲁迅过后,后人们怎么表现,这才是最大的意义。说鲁迅没有创作什么长篇小说,倒不如说,鲁迅为什么不用长绳子拴住下一代人,让他们在窒息中死去。只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现在的写作者们,可以向鲁迅学习,但绝对不可沉迷鲁迅的思维。这样说两层意思。一是再也不可能成为鲁迅第二,光有形似,神不似也没什么意义。宋祖德倒是在博客里标榜着是当代鲁迅,但这种标榜,即使是他宋祖德自己笑掉大牙,也正常的很。二是鲁迅需要翻新,一成不变的鲁迅不但落伍,而且观其表现,想象中,就已经让人恶心。

  这一点,也是我相比郭敬明,更喜欢韩寒的地方。其实这个世界上,我只知道两个人,就是他们兄弟俩了,不过少之又少中,郭敬明经常在脑海中消失。

  但喜欢是一码事,另一码事是韩寒不会有太多机会被别人记忆,潮流一冲,也就没了韩寒的身影了,除非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心态上和意识上,做出改变。在一种狂妄的虚无的思考中,韩寒若是有了落魄秀才的感慨和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后半生忧思,在韩寒的有生之年,和韩寒相伴的中国文学,在这一段时期内,只属于他一人。这或许只是一个名字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