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耒阳方言漫谈之四十九:民间故事(一)雷群明

(2025-03-31 17:33:05)
标签:

民间故事

耒阳方言

石里仙的和尚想大吃

小和尚不知足

分类: 学术

耒阳方言漫谈之四十九:民间故事(一)雷群明
耒阳方言漫谈之四十九:民间故事(一)雷群明

耒阳方言漫谈之四十九民间故事(一)

下面要说的几个民间故事,都是小时候听到的,现在只记得个大概了。为了使故事相对完整些,加了些创作的成分,还是觉得不像样子。放在漫谈方言的系列里面,主要是释放一些语言材料,不算文学创作。我曾经说过,虽然得了个“作家”的头衔,但是想写小说时,连虚构一个人的名字都觉得困难,深感惭愧。大概此生只配记录一点现实的东西留给历史,虚构的生花妙笔不肯为我所用,就认命了吧。

石里仙的和尚想大吃

     耒阳县哲桥(die-tiou)乡是一片丘陵地带,山不(n)算高,但是起伏连绵,不乏风景优美的胜地。在(qi)它的(ji-ge)东边有一座比周围丘陵略高的山头,覆盖着密密的油茶树(ca-zi-xu)林。在它的上面(xioang,上声-li),生长着一根根高大挺拔的松树和杉树。每当山风刮过,呼呼作响的松涛,如浪潮汹涌,一阵阵传向四方。

在这丛松杉林的下面(ha,去声-li),有一座(dia)不是很起眼的小寺庙,庙里(de)住着(qu-de)一个(dia)小和尚(o-xioang),年纪大约二十来岁(xu)。他(ji)来到这个寺庙几年了,一直舍不得(xia-n-de)走掉(zou-qi,离开),什么道理(ma-ge-li)呢?因为庙里有一个(dia)师父(si-fu)留下的宝贝(bo-bei),使他不用化缘也总是有饭吃,永远不会(n-de)饿肚子。

什么(ma-ge)宝贝呢?原来庙里神座后边有一块像(gua)大碗一样的石头(xia-tou),每天晚上(ya-bu),都会在“碗”里涌出够他吃一天(ri)的米(mian),不多也不少。更加神奇的是,如果它知道小和尚哪天(lai-ri-ze)会有客人来,要留饭,就会根据来人的多少,增加米的(ge)数量。小和尚觉得这(ge)块石头就是一位仙人,喊他做“石里仙”(xia-li-sen)。这样子(go-yoang-qi),这个小山头也就被人叫做“石里仙”了。

有一天,庙里来了一位小和尚的好朋友,吃饭(tia-fan)的时候,得知了这个秘密,不禁大感兴趣。他让小和尚带他去看那个宝贝,边看边啧啧称奇。事后,他对小和尚说:

“老庚(lao-gen,朋友),‘咯甲’(这个)宝贝硬是好。不过,你还没有(mo-yi)把它用足。”

小和尚忙问:“你这是怎么说(n-go-si-yi-ge-wa-go-qi)?”

朋友说:“你想想看,你一个人的时候,它出一份米。今天(den-ri)有两个人,它就出两份米,说明它的米是很多的,只是不肯多拿出来罢了。”

“你说的有一点(jia-ze)道理。那应该怎么办(yi-ge-zu-go-qi)呢?”

“你这里(go-de)来一个客,它不是就会多涌出来一份米吗?你骗它(de-xi-ji)说,天天(ri-ri-ze)有客来吃饭,但是到时候,并不真请他们吃饭,让它多出几份米,不是就赚了吗!”

“要不得(yao-n-de,不行),石里仙道行很高,未卜先知,骗不过它。”

“你先试一下(si-yi-ha)。没有(mo)试怎么知道(yi-ge-xiou-de)不行?”

小和尚答应试试。第二天(qiao-ri),他假意说要约几个到山上耍的朋友到庙里吃饭,实际上并不打算请他们吃饭。结果,那宝贝碗中并没有多出米来。他很失望。“休后”(xiu-hou,以后),那朋友再来时,他如实相告。

朋友听了,不禁一怔。没想到,石里仙竟如此厉害。过了一会儿(ai-ha-ze),对小和尚说:“这宝贝能够不断涌出米来,说明它里面(de-qie)一定有一个大仓库。你何不把它的口子凿大,一直凿到它的仓库,不是就可以把所有的米都拿到(ka-dou)了吗?”

小和尚听了(qioang-de-wa),觉得有理,于是拿出榔头、凿子,叮叮咚咚对着石头宝贝一顿猛凿。不料,砰的一声,石碗裂开,碎片落在地上随即不见,下面只露出一摊泥土(lei-ba),一粒米也冒得(mo-de,没有)!

小和尚与他的朋友面面相觑,大惊失色。

从此,小和尚再也没有涌出来的米吃了。

附近的人得知这个消息,纷纷嘲讽小和尚不知足,想“大吃”,结果,连“小吃”也没有了!从此,“石里仙的和尚想大吃”的故事就在耒阳流传开来,这句话也成了告诫世人的格言,即凡事要知足,见好就收,不要贪心,得陇望蜀,否则不但已有的利益保不住,还可能招致灾难性的后果。

想到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那个欲望和野心无穷的老太婆,与这个小有贪心的小和尚,虽然所贪的东西有大小,但是,贪心是一样的。觉得无论中外,这样的蠢人的愚蠢都是一样的。可悲的是,这种蠢人却并没有绝种。因此,这个故事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2025-03-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