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方言漫谈之三十二:方言歌谣(四)

标签:
方言歌谣哭嫁妆月亮光光“箱里” |
分类: 学术 |

“月亮光光,女儿嫁郎。大女(tai-yu)十二‘笼’(long,去声),细(se)女十二箱(xioang),嫁出(qu)满女冒(mo,上声)嫁妆(ga-zoang)。关(kuan)起(xi)前门哭一声(xioang),关起后门哭嫁妆。哭起爷娘心心痛,打发满笼又(yi)满箱。”
“月亮光光,女儿嫁郎。”是以明亮的月光起兴,引出女儿出嫁。嫁郎,对当事人女儿来说是嫁老公,对女儿家来说则是将女儿嫁给“郎”即女婿。笼、箱,是耒阳人家里装东西的家具。“笼”叫“笼子”,与灯笼之类的笼完全不是一回事,也许不是这个字,我只能借用它。箱叫“箱里”。它们与“柜(kui,上声)子”是耒阳人家里三件比较大的储物家具。其中,柜子最大,高一米多,宽约一米半,长达两米左右,一般中间用隔板一分为二,里面主要装谷米。因为宽大,需要时上面可以当床用。1967年,我们回家结婚时,因陋就简,就以楼上的柜子当婚床,充分体现了“革命化”的特色。“笼子”也是一种大型的储存物品的家具,主要用来装被子、衣服等,大小约是柜子的一半,多为方形。箱子则更小一点,与普通话说的箱子差不多。“细女”是比大女小的女儿的意思,这里其实就是二女儿。满女是“最小的女儿”,最小的儿子叫满崽,最小的叔叔叫满叔,大概都有到此为止、以此为满足的意思。“冒”,“冒得”,没有。“嫁妆”,出嫁时,女方家长送给女儿作陪嫁的财物彩礼。“打发”,这里是赠送的意思。
这家人家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出嫁,送的嫁妆有十二笼,二女儿出嫁,送的嫁妆比大女儿少一些,也有十二箱。到了满女出嫁时,已经拿不出嫁妆了。这使得小姑娘很伤心,于是关起门来痛哭,前门哭过,再到后门哭,做爷娘的听了心痛,只好东拼西凑,给她准备了满满的一笼和一箱嫁妆。当然比十二笼和十二箱要少,但毕竟也得来不易了。
说到哭嫁妆,使我想起了耒阳一个很有趣的风俗,那就是以“哭”来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女子出嫁临离开娘家时,会一个人有腔有调地边哭边诉说自己的一生以及此时的心情、愿望等等,被称为“哭嫁”,时间可达一两个小时。父母及其他人会让她尽情地倾诉,不会去劝阻她。除了“哭嫁”,有时,有的妇女遇到什么伤心或烦心事,也会在大庭广众之间哭诉一番,把心事吐露出来,并不怕别人笑话,自己也不觉得丢人。不过,现在大概由于发泄的渠道多了,而且讲究保护“隐私”,已经很少见到这种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