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社团经历

(2019-10-10 21:57:38)
标签:

海鸥通讯社

社团

舒适区

  在念高中以前,我有连续九年学习素描的绘画经验。
  1998年的春天,在Y高举行的区级素描邀请赛上,我和我的两位同窗好友一同获得了二等奖的成绩。那时候我的两位好友分别已被美院附属中学录取,Y高的老师来到我所在的初中,问我是否有意愿中考填报志愿时选择Y高——学校可以有适当降分的优惠政策。如你所知,这大抵就是所谓“特长生”的争夺。
  Y高是一所市重点寄宿制高中。当时我的成绩也还不错,中考发挥极佳,因此无需降分就直接考取了Y高。在整个学校里,我的素描水平都是数一数二的,年轻人啊,当时我那个心态是飘的。
  学校在高一就开设了社团课,差不多就是你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加入某个社团,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开展社团活动。我几乎没作任何思考,就选择了素描社团。道理再简单不过——画那些石膏素描,这是我极为擅长的。社团课非常轻松,于我而言就是“放羊”,我还可以帮着美术老师作助手,教那些初学素描的女孩子画画。你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她们绘画水平的提升,而我——当然没有任何进步。
我的社团经历
  回忆这样的社团经历,我很羞愧,还会怀疑其中的意义。高三的时候,当年的同窗好友通过艺考都考上了美院,我也心血来潮想去试试运气,最终名落孙山。正如天海佑希在《女王的教室》里所言,“靠艺术、运动成功的可能性更小,那些一流的人才都是从小接受一流老师的英才教育,头悬梁锥刺股拼命努力着……”想来我因为荒废了时光而技艺退步,结局是早就注定写好的。转了一圈,我老老实实地参加了秋季高考,然后便去了师范大学报到。
  大学的社团生活更加丰富,那时候我心里已然清楚,我该选择怎样的社团,又该去社团做些什么,学些什么了。跟臭棋篓子下棋,只会越下越臭。除却兴趣爱好的指引,我自觉应该尝试一些有难度的挑战。因此我去了校记者团,尝试我从来没有做过的采访;我加入了文学社和诗社,在逐渐成为中流砥柱的过程中,把校级品牌刊物办得更上一层楼;我甚至竞选上了社团联合部部长,在社团组织和管理上也有了诸多探索。
  担任校刊主编的那几年,我把办好一本刊物——写稿、约稿、组稿、排版、校对、印刷、装订、发行——当成了最重要的“事业”。那是我在社团最开心的一段时光,也因此结识了一些挚友。那时候大学生的觉悟不算差,指导老师很少具体过问我们的业务,我们却专挑硬骨头啃——每学期刊物的质量都追求要比上一学期有所突破,发行量也稳步提升,这几乎成为文学青年最后的“黄金时代”和纸媒时代校园刊物兴盛的巅峰记忆。
  最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状态也一直延续到其他方面,譬如各种社会实践和工实习——做F1志愿者、《当代学生》编辑部的实习、去团市委挂职锻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敢于跳出“舒适区”,明白“幸福(成绩)是奋斗出来的”!
  大学毕业之后,我没有太过丰富的工作经历,来到当初的“外贸学院”,就参与了学生记者团——也就是后来的海鸥通讯社的指导工作。社团里同学们进进出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也时常勾起我青年时代的回忆。过去一年因为工作调动,我短暂离开了一年,在“自我进修”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社团的发展,作为旁观者可能对社团窥视、剖析则更加清晰。这也是为什么此文我要着重讲述截然不同的两段社团经历的原因。我认为:我们的不少社员,还是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也缺少挑战自我的动力,像曾经的那个我一样,柿子专挑软的捏,哪个活动容易选哪个,既定擅长的工作做得多,需要逻辑思辨、考验笔头功夫的工作做得少,老师硬性规定的工作做得多,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寻求突破的工作做得少。
我的社团经历
  尤其是在文字功夫的锤炼上远远不够。这在文学稿的数量质量皆呈滑坡趋势,优质的采访通讯还比较缺乏,显露已十分明显。之前我为同学们写过《做好两件事》,鼓励同学们多去挑战“那些暂时你还不擅长的事”;我也写过《亲爱的,你为什么要逼我》,希望我们都要有些“自讨苦吃”的劲头,去开发自己的极限,去打破极限;在社团五周年的庆典时,我还写过《没有人想在这里虚掷青春》——你想要得到“回报”或“福报”,是必须付出乃至作出牺牲的。没有任何人能够在碌碌无为的社团生涯中“躺赢”——如果你希望在这里的时光是值得回忆的,那挫折、泪水、汗水都是成长的必然。积累、能力和作品才是你不曾虚掷青春的证明。
  这些话,我送给海鸥,也送给每一个准备成为小海鸥的新生们。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你们深思:你是什么时候,突然感觉到自己真正成长的呢?


2019/1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OneYearinBeijing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