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在乎你的成功
(2015-03-17 22:45:12)
标签:
情感 |
分类: 杂谈 |
去悉尼的时候我到小林阿姨家中做客。她贷款买的房子位于悉尼西南郊,从市中心开车过去大约45分钟的车程。房子很简单,几间卧房一个宽敞的客厅,自己院子里还种了些绿色蔬菜。小林阿姨跟我妈是初中同学,她与她老公出国早,八十年代末就去了新西兰,后来才移民到澳大利亚。晚餐后她就在沙发上跟我聊奋斗史,而我也听得饶有兴致。
九十年代初,她刚到新西兰那会儿英语并不利索,政府给她“安排”的工作是在工厂车间里测试电话线,到悉尼大学读会计的时候都快四十岁了。这故事本身很励志——假设当初她没有随老公出国,可能后来的路径跟我妈或大多数纺织女工一样,下岗、再就业、为儿女操碎心。很多人到这岁数,对命运早已没有还手之力,日子过的安之若素,不会像她依然给人感觉神采奕奕的。她给我看他们在加拿大和美国旅行的照片,跟我说新年悉尼歌剧院上空的烟花多么璀璨。而她的老公,一整天都没有说几句话,特别安静地做着司机兼导游,晚上开车送我去地铁站时才略带沧桑地说:讲故事的人一般都只挑有趣的部分,实际上远离故乡,生活的艰辛只有你切身去体会过才能了解。
他说的时候,目光眺望着远方,并不在我身上。那班回悉尼市区的地铁冷极了,我想大概是空调太给力的结果。
回到上海的时候,我问我妈,小林阿姨是你们同龄人中成功的杰出代表吧?“那还用说?我们这些被时代耽误的人里头,也就飞出她一只金凤凰。”老妈说这话的时候目光也不在我身上。
求学在墨尔本的朋友则跟我说起过这样的段子:她们学校的某个女生为了能留在澳洲便傍了当地已经获得永久居留的华人男子。那男人的年纪都快赶上她爸了,还残疾了一条腿。因为领着政府每月发放的救济金,生活便轻松了许多。朋友说这话的时候,有些嗤之以鼻。就像谁会真的去关心邓文迪和默多克之间是不是有真爱呢。朋友补充道:在哪儿不都一样,只是有的人乐于利用年轻的资本和筹码,只是有些所谓“成功”的代价,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付出的。
那么那位女生,算不算得成功呢?
年轻的时候,人们常常以为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便是成功,以为实现了设定的每一个目标便是成功,以为出人头地便是成功,以为……
五蕴皆空,诸法空相。
其实没有人在乎“你的成功”,没有人在乎你自己对成功的界定。
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成功是怎样辛苦换来的,是努力奋斗的?还是搭了顺风车的?那些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就连你的家人、亲戚朋友,比起在意你的“成功”,恐怕更多在意的是那些“失败”。
在乎成功的人,唯独剩下你自己。
你的选择、你的追求、你的付出、你的无怨无悔——你所有的感受。
年轻的时候也许我还会思考如何能迈向成功。现在,我连成功是什么东西都懒得关心。当年王小波说,他活在世上无非想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事就算成功,这要求放在当下,都不容易达成。
有个朋友留了一篇电影《熔炉》的观后感在我这儿: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这世界改变我们。可我们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跟着“乌泱泱人群”随波逐流——他像董存瑞炸碉堡那般毅然决然地奔赴“美帝”去了。但我仍愿意相信,在他刷完那些餐馆的盘子之后,会像另一个“李安”那样跳出三界五行,获得他所认可的某种成功。可是李安的例子好像并不具备普世意义。如果他阵亡了,也不足为奇。
一个阳光慵懒的下午,我的学生跑来跟我说:“我要去国外读书了。”
我却没有高兴起来,“你比你的整个世界都优秀。你是去追求更远大的成功了吗?我知道你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愿你在路上找到答案!”
20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