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茶卡盐湖搭车格尔木骑行青藏线 |
分类: 旅游 |
2013年7月23日:茶卡——格尔木(搭车皮卡) 473KM 阴有雨
鸿源招待所的大姐评价茶卡盐湖是“不去会后悔,去了更后悔”的地方。这个大姐挺热心肠的,还帮我联系住在招待所里的别他司机,看有没有人愿意搭我们去格尔木。40块钱一床的价格,带电视,还带WIFI。在什么都贵的109国道沿线,你还奢求什么。比起那些带独立卫生间的280元、380元一晚的宾馆,这里性价比还算不错。况且那些宾馆也洗不了热水澡,只能去我们招待所隔壁花7块钱洗个淋浴。因此在舒舒服服睡了一晚后,我和蔡小山一早骑车去大姐说的那个横竖“都会后悔”的茶卡盐湖。
几公里外就是海拔3100米的茶卡盐湖。早就看过一些摄影师拍的那里的风光,甚至号称可以与玻利维亚的“天空之镜”相媲美。果真会是这样吗?我自己也搞摄影,知道摄影师拍的照片往往就是噱头,很容易忽悠人。问问茶卡镇上的人——那不过就是个盐厂,而且门票还得50块呢。花这钱当然不值得,遂想骑车逃票,还是被半途截了下来。不过我长了一张学生脸,赚了一张学生票,来到盐湖边,可还是觉得不划算。
“茶卡”(CHA
QIA)在藏语里本身就是“盐湖”的意思。看介绍说这是一个天然的卤水池,固液共存,氯化钠含量达94%以上,盐储量4.48亿吨,开采下来够全国人民吃上80年。在盐湖边上还搞了各种盐雕,还有小火车可以带你深入盐湖,当然你得另外再掏钱买票。清晨的光线不佳,天空和湖面都显得有些阴郁。而之前一天傍晚来过的看客都说那时是摄影的最佳时间,还有一轮明月悬在空中。我想起昨天我们拼命往镇子骑的路上,看见一片闪闪发光的盐沼,想必就是这个盐湖了。
骑车回到招待所,住客基本都走得差不多了。我们也把驮包、相机绑上车,推到门外大马路上,准备搭车。我和蔡小山在做计划时,就决定茶卡至格尔木的473公里路程以“搭车”的方式度过。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节省时间,可以省下三天的骑行时间——攻略上显示这一段路搭车是很稀松平常的事;第二,这一段路途几乎全程戈壁,2009年我在经过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更不用说骑三天自行车了;第三,这473公里补给点不多,得带足够多的水上路。鉴于我们第一阶段适应已经顺利完成,我们迫切地想从格尔木开始新的挑战。因为,骑行青藏线的重点是格尔木至拉萨段——当然,从骑行青藏线完整性的角度来说,也有不少骑友选择骑车通过戈壁,导致的结果也就两种:要么有人坚持了过去,要么有人在柴达木盆地吃了太多灰尘,骑到半路放弃——选择搭车。
搭车也是一种经历,尤其这年头搭车其实变得稍微有些困难了。往年搭车的人少,青藏线沿线民风淳朴,搭上“顺风车”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后来所谓的“驴友”多了,有一些还专门靠搭车来旅行,甚至回来夸夸其谈免费坐车的“经验”,让青藏线、川藏线上原有的一些好风气便变了味。我们的原则向来是搭车归搭车,但多少应该给司机师傅一点油钱,坐车不“白坐”。何况,这次我们还带着自行车呢。所以基本上还是在路边等皮卡。蔡小山问我,怎样才能搭到车?我说,“看人品!”
我们大概等了有40分钟,每看见有皮卡临近,就伸手示意。停下来愿意跟我们说上两句的,一共只有两辆车,第一辆因为不去格尔木便离开了,第二辆是一位藏族师傅的车,同意把我们捎上。而且这是一辆还没来得及上牌照的新车。藏族师傅两个,一辆皮卡,一辆商务车,一前一后往拉萨去也。看见我们拦车成功,附近也在等车的三个骑友一起把自行车推了过来,和师傅谈好了价钱,将自行车搬上了后面的车斗。前面的位置也足够宽敞,等师傅加满了油,我们便出发了。
车行至都兰,同行的又换了一拨骑友。原先三个搬下车决定骑行,又上来俩男生,是在戈壁中骑行得有些郁闷的,中途决定搭车。他们抱怨,因为逆风,风沙都吹吸进了肺里。两位都是大学生,一个来自无锡,一个来自上海,大学三年级。这是除我之外,整个骑行青藏线路上我唯一一次遇见上海“老乡”。在我印象中,“北上广”的学生大多娇生惯养,且不论身体素质比之其他地方如何,能有这念头出来骑行一遭,本身万中无一。
车行八小时,晚上七点,我们在抵达格尔木后分手,后来在骑行至索南达杰保护站时又重逢过一回。我和蔡小山在格尔木市西藏物资宾馆住下,好好冲了个澡——之后我们有好多天都没有机会洗澡。我们又去农贸市场买了些水果和干粮。格尔木市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在这里必须做一回充足的补给。在一家饺子馆我们来了一斤水饺,这让我想起18岁时,也是在这个城市,我和一个上海大叔,一个西藏喇嘛,一起干掉了两斤水饺,之后去拉萨的33小时长途车上我粒米未进。但愿历史不要那么惊人相似,从格尔木到拉萨,骑车还需要约两个星期,我可不想饿死在半路上。
20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