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谷(《沿着KKH去巴基斯坦旅行》系列之三)

标签:
巴基斯坦卡里马巴德风之谷kkh自助游 |
分类: 旅游 |
(本文刊发于《青年社交》2012年9月刊 总283期,刊发题为《闯入巴基斯坦风之谷》)
我们进入了真正的巴基斯坦,上流社会的那些人士大概从来没有来过这些地方,或者对这些地方不屑一顾——后者也许更接近于现实。——拉尔夫•伊利斯《K2与金字塔》
《风之谷》是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成名作与代表作。“风之谷”的原型在哪?
据说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一处宁静之乡乃是宫崎骏的灵感来源——Hunza(罕萨、又称洪扎)地区的首府卡里马巴德(Karimabad)[卡里马巴德(Karimabad),是罕萨的首府,以前名“巴勒提特(Baltit)”。古王国罕萨的王宫(Baltit
Fort)所在地。因此狭义习惯上,有时卡里马巴德也被直接称为罕萨(Hunza)。]——在驴友圈中被称作“风之谷”,这是一个宛若仙境的桃园净土。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可能也来源于此——其在发表小说的前几年曾来过这里,被指在这里完成了作品。因此Hunza山谷也是众多被称为“香格里拉”的地方之一。
甘甜的堰塞湖
如你所知,愈是美丽的地方愈难抵达,何况那还是人们心中的“香格里拉”。在2010年巴基斯坦的洪灾侵害下,KKH一段通向“风之谷”的道路被毁。山体滑坡,掩埋了一个村庄,形成天然坝堤,阻断河水,漫过公路,形成了堰塞湖。这便是前进的天然障碍。
我们错过了上午经过帕苏的班车,通过PASSU
INN老爷爷的帮助找到了一辆TAXI前往堰塞湖。说是TAXI,其实是客栈对面杂货店里老板的私家车。这老板跟之前我们遇到的向导阿里汉一样,把杂货店打了烊后,亲自开车送客。道路上尽是滚滚黄土扬起的灰尘,车窗外正午的阳光火辣辣地刺在一大块、一大坨的雪山上。雪山就在眼前,像是伸手就能拿到的冰激凌。车程很短,20分钟便到了堰塞湖。以船代车。大船靠一台发动机推进,上面清楚地写着中文样式的“莱动”,是地道的山东莱阳中国货,运转起来时振耳欲聋。船家则手握着方向盘坐在船尾,他那轻松的姿态不像是在开船,倒像是在开车。
堰塞湖比想象中的大许多倍,规模和形成原因都极似西藏东部的然乌湖。在湖面上,动力十足的大船整整行驶了一个半小时。宽阔的湖面上,有时会遇到从对岸驶来的小船,双方船上的客人都会站起身来挥手致意。巴基斯坦人对素昧平生者的热情可见一斑。堰塞湖的水呈奶绿色,据说是由雪山洪水组成。为了证明湖水清冽,船上的小伙子舀起一壶水来饮用,还递给中国客人。小麦最先鼓起勇气尝了一口,“湖水竟然是甜的!”不可思议的是,这片湖下便是原来的公路,很多高大的树木伫在水中被淹没了大半。还有一些桥墩似的建筑物整齐地插在湖面上,听巴基斯坦人介绍说,这是中国朋友在帮助建桥,中巴公路是战略线,不能中断,公路被水淹了,那就通桥。不过看情形,进度缓慢,一两年内没有希望竣工。
原以为渡过堰塞湖便能见到风之谷,岂料仍是黄土堆成的峡谷。再次更换交通工具,换成了敞篷JEEP。挤在JEEP的车斗里,车一启动,扑面而来的便是满嘴黄沙。敞篷敞得不是时候,风沙不停地往车里灌……
曼妙的风之谷
抵达“风之谷”时,我们的形象与“香格里拉”十分不符。仿佛落难的不速之客突然闯进了爱丽丝仙境。每个人都被灰尘染成了“白毛女”,暴露在空气中的每个毛细孔都被灰尘堵住了,就连小麦美丽的长睫毛也无法幸免。这直接打消了我们在考虑回程时走“回头路”的打算。与其再吃一身灰返回新疆,不如一路向前,直“杀”去伊斯兰堡。我们在AL-BARAKAAT
HOTEL住了下来。还来不及欣赏卡里马巴德的美景便钻进了卫生间——首要的事情当然是洗澡、洗衣服。
这些不过是尘土。你会发现遭这点小罪却能够来到“风之谷”,是值得的。走上阳台,我们正面对富饶的河谷,一派郁郁葱葱的绿色景象。而包围河谷的是雪山,360°都是海拔超过7000米的雪山。正面撞进我眼帘的就是7788米的拉卡波希峰(Rakaposhi)。但罕萨的首府,卡里马巴德,这儿的海拔却只有2400米。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同时看到5座7000米以上山峰的城镇。沿着拉卡波希峰作顺时针旋转,还能看到Ultar
I(7388米)、Ultar II(7310米)、Golden
Peak(7027米)、Diran(7273米)。有旅行者曾经是这么评价这里的:清晨在村庄里漫步,眼前高耸的雪山和碧蓝的天空以及清脆的鸟叫声让人忘记了一切。静得可以听到一根针落地的声音。自然的景观是如此的亮丽多姿,每天早上天空都会变幻不同的色彩。例如拉卡波希峰,天刚亮的时候是一种粉黄,太阳完全照射的时候又从浅灰变幻成亮白。早晨的宁静是让人如此无法忘怀,4点半之后如果你还赖在床上你就会有一种负疚感,因为你不知道你会错过何种美景。还有什么比观看太阳、云彩和雪山景观组合变幻的美妙瞬间更让人激动呢?时间在这里悄然流逝,你根本就感觉不到。[
Peter Anderson《穿行在喀喇昆仑公路之上》:《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1月刊,总第541期]
站在阳台上就能看到的风景还远不止这些——还有泽披夕阳而闪耀光芒的拥有800年历史的Hunza王宫巴勒提特城堡(BALTIT
FORT),街衢上驶来的洋溢着幸福歌声的婚礼车队,还有那停在电线上梳理羽毛的喜鹊。你甚至可以站得更高,像《风之谷》中的娜乌西卡一般驭风“飞翔”……谋杀我相机内存的还是那些雄浑壮丽的雪山,我只要在宾馆的楼顶平台上架好三脚架,就能作360°的旋转,这是无比欢乐的舞蹈。
居住在“风之谷”卡里马巴德的人们向游客展示了他们的热情和友好。他们不仅会在街上主动问候你,在得知对方是中国朋友的时候上前拥抱,还要求合影。一开始还颇让我们不适应,因为在很多国家旅行时,我们常常希望主动与当地人合影,可惟有在巴基斯坦,你才会有这样的待遇——人们以与中国朋友拍照合影为荣耀。这种频率还非常高,几乎每天我们都会像“Model”一样被巴基斯坦人邀请,他们拿着卡片机或手机要拍上好一会儿,还询问你的移动电话号码或伊妹儿。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人是“稀客”,尤其在卡里马巴德待了一阵子后,发现真的没遇上过其他中国人。倒是经常能见到日本游客、韩国游客。久而久之,当巴基斯坦人看见你长着一张典型的东亚面庞时,他们开口询问你的国籍时总是“JAPAN?”“KOREA?”脱口而出。但由于中巴两国的特殊感情,巴基斯坦人实际上更喜欢中国人。
巴勒提特堡
有一天我们去参观了巴勒提特堡(海拔2438米)。古堡坐落在卡里马巴德地势最高的地方。身后是乌尔塔雪山。当年冰川一直延伸到古堡旁,是皇家的天然“冰箱”。城堡门卫有个“大胡子”特别帅气,惹得游客们纷纷与其合影。古堡里有志愿者用英语为游客讲解历史并导游游览。古堡的规模并不大,上下一共三层。位于顶楼的平台上有一张夏床,可以想见当年罕萨国王躺在床上一边批阅公文,一边欣赏雪山“风之谷”,或是叫上些舞者乐队在此“风雅”,真是享受极了。
古堡里有历来国王的画像,虽然王国很小,但也有800年的悠久历史。志愿者逐一将国王的事迹向游客介绍,还包括两位女国王。500多年前,罕萨王迎娶了巴尔蒂斯坦的公主,她带来的工匠营建的藏式风格的古堡,让这座“巴勒提特”城堡有了“小布达拉宫”的韵味。原来卡里马巴德就叫“巴勒提特”,罕萨王国在中国史书中被记作“坎巨提”。这里也曾经是大清帝国的藩属。19世纪末在英俄争夺中亚期间遭到英国殖民者的侵占。古堡里有些文物也能证明历史,颇让我们唏嘘,如当年中国新疆地方政府下发的公文和批文,是由汉字书写,由乌尔都语对照,被裱框挂在墙上。另外还有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访的黑白相片,显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1947年印巴分治当时,罕萨作为克什米尔的一部分保持自治,后来印巴因克什米尔爆发战争,罕萨地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地区,直到1974年才纳入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管理。
参观完巴勒提特堡后,我们在炮台遇到了JOHN父子,在他的盛情邀请下,决定去他的家中做客。他的家就坐落在古堡下面,民居都是木石结构的老房子,很有些历史。穿过几条小巷便来到JOHN的家中。脱鞋、进屋,JOHN不仅与我们在客厅小坐了一会儿,还带我们走进了卧室,我想说这是相当高的礼遇。JOHN的家里其实很简单,除了一台电视机外你甚至可以拿“家徒四壁”来形容。卧室的中间就是一个炉灶,屋顶的天窗透进阳光,很像藏式民居。卧室里两边便是坐毯,区分了男女,不能混坐。JOHN煮了一大锅绿茶,款待我们,“我知道你们中国人爱喝茶。”JOHN非常高兴地与我们聊天,招呼自己的几个孩子过来一一介绍。谈及他的父亲,已经99高寿了,与其叔叔住在别处,而在村口我们又遇到了他89岁的母亲,正惬意地晒着太阳,她的头发中还有许多的黑丝,牙齿健全,根本看不出已至耄耋之年。“风之谷”又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
拉卡波希峰脚下,满是盛放的鲜花。面朝雪山,春暖花开。这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人生意境。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风之谷”总被往来于KKH上的背包客形容为住下就不愿走、尚未离开就想念的地方。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竟然并不是在做梦。我想说,这才是我们苦苦寻找的真正的“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