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攻略(唐小六在欧洲,意瑞法15DAY游——之十五)

标签:
卢浮宫蒙娜丽莎的微笑巴黎维纳斯自助游 |
分类: 旅游 |
没有哪个景点像卢浮宫那样更适合我作为旅行的压轴存在。无论是有始有终的象征意义的首尾呼应——巴黎卢浮宫可以完美对应于旅行初期的罗马卡比托奈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人文之旅的完美句号似乎非她莫属。或者说作为艺术鉴赏的最重要的殿堂,那么多丰富的,艺术史上重量级的展品,也理应放在最后进行膜拜。
第一次抵达卢浮宫是晚上,尽管每周三有夜场可以参观,我们并没有立即进入这座“宝库”。夜访卢浮宫,始终有种电影《卢浮魅影》的味道。我们从巴黎圣母院出来,沿着塞纳河畔悠闲地走到卢浮宫的一侧,从方形中庭来到贝聿铭的杰作——地上玻璃金字塔主入口。夜晚的卢浮宫广场上并没有多少游人,显得格外宁静。我们像是为第二天的“战役”进行踩点,熟悉一下这座闻名世界的古老、庞大的博物馆之外观。
我们把一整天的充裕时间留给了卢浮宫,翌日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用完一顿既算早餐,又算午饭的快餐后,坐地铁至“Musee du
Louvre”站。相比从广场上金字塔的主入口排着浩浩荡荡的队伍等待,从地下进入卢浮宫也许是最明智的选择。卢浮宫的门票可以在地下商店购买,价格10欧元。当然你可以买各种联票、通票“Museum
Pass”,奥赛博物馆和凡尔赛宫的门票都可以买到。地下的队伍并不长,通过安检就来到接待大厅,别忘了到服务台免费领取一份中文版的《卢浮宫博物馆导游图》,有了这份指南让我们不至于迷失在浩瀚的艺术藏品之中,按图索骥更方便你找到心中的“至宝”。卢浮宫在众多博物馆中是比较“开放”的,几乎所有的展品都能拍照,只是限制“闪光灯”。
我们从黎塞留馆的进口进入开始了这次“卢浮之旅”。地下一层可谓艺术品饕餮的“开胃小菜”,主要讲述卢浮宫的历史。除了中世纪时期卢浮宫的城壕,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叙利亚馆的几件大型雕塑,以及转入地上一层时的古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像。实际上法国人从拿破仑时代起便获得了大量的古埃及的文物。协和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正是从埃及卢克索得来。我们曾参观过卢克索神庙,其门口原来有两根高耸的方尖碑,如今只剩下一座,另一边空置,1831年时任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将它赠送给了法国。
“你说维纳斯有多美?”——你站在真品面前的时候便能体会。
地上一层法国人用“0层”来表示,这里主要集中了古代埃及文物、古代中东文物、古代希腊、伊特鲁利亚及古罗马文物,还有十六至十九世纪的意大利雕塑。重量级的展品已经开始登场,不容错过的当然是“卢浮三宝”之一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很多年前我根据自己从小学画的经历创作了一篇小说《你说维纳斯有多美》。无论是小说中的那个“我”,还是从小画了那么多素描的“我”,都很想亲自来卢浮宫膜拜一下这座著名的大理石雕塑。来看一看所谓的“黄金分割”,看一看断臂维纳斯“残缺的美”。当然人们几乎把维纳斯的正面位置围满了,我只能首先绕到维纳斯的背后,去欣赏一下女神的臀部。这座雕塑是唯一一个吸引我在卢浮宫中来回两次反复参观的展品。
离维纳斯不远还有米开朗基罗的杰作,两尊“奴隶”雕塑,“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这两位,我也曾在学画素描的时候临摹过。“垂死的奴隶”又被称作“入睡的奴隶”,因为从他的脸上并未看到垂死的痛苦,反而有种解脱的安详。大师米开朗基罗总是能将石头点化成永恒安详的不朽作品,他让石头有了生命,栩栩如生,“奴隶”依然活着。
这一层还有几个有意思的作品,譬如汉姆拉比法典、爱神雕塑、“蹲着的阿芙洛狄忒”,还有某个被我戏谑不知名的好像在玩“自拍”的哥们的雕塑。
通往二层的台阶上有“卢浮三宝”之一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雕像。我一直很诧异这尊“无头”的女神雕塑为何有如此之高的地位。雕塑来源于希腊岛屿“萨莫色雷斯”。公元前190年左右,为了迎接凯旋的国王和将士们,岛上的一座神庙前竖起了这尊雕像。这感觉就跟建造“凯旋门”的意义相似,女神迎着海风,张开华美的翅膀,好像就要拥抱上岸的英雄们。好吧,即使女神没有了头,没有了双臂,仍然散发着无可阻挡的气势。所有的参观者都在台阶上停下了脚步,艺术品的每一寸细节都值得凝神关注。
“在浪漫之都你看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你说这对你很好。这次旅行让你度过了感情的低潮……”
绝大多数人花钱来卢浮宫找谁?找哪幅作品?不就是冲着达•芬奇的名作《乔贡多夫人》——即《蒙娜丽莎的微笑》而来吗?那“神秘的微笑”吸引了无数人涌向位于卢浮宫二楼的“万国大厅”,把那挤得水泄不通。甚至与《蒙娜丽莎的微笑》相对的另一幅名作《伽那的婚礼》变得鲜有人问津。
小时候学画,我们总认为“蒙娜丽莎”乃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如果你将达•芬奇的头像和这位乔贡多夫人重合,真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的理解是,画家画什么,最后都容易画成他自己;大学时代,我最热衷唱的一首歌来自林志炫《蒙娜丽莎的眼泪》。明明名作是一幅“微笑”,到了我们这儿却变成了“眼泪”。这眼泪为谁而流。为女主角而流,还是为了自己而流。真实的乔贡多夫人到底是忧伤的,还是快乐的,谁知道呢。我所关心的是,谁才是你心中的“蒙娜丽莎”,你不会让她为了什么而流眼泪。
作为“卢浮三宝”之首,这幅画被罩在防弹玻璃之中。前面围着栅栏,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把守。想要挤到前面一睹真迹,真是颇费力气。说到真迹,天知道,因为《蒙娜丽莎》真伪之谜难解,这幅画背后一直有各种种传说热议。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往人群的前端挤去,心里却纳闷得很,这货难道会不是真的?大多数参观者的想法一定跟我一致,管它是不是真的呢——既然大家都慕名而来。我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一阵盲拍。好不容易到了前面被工作人员拦定,赶紧对焦,拍了几张。旁边几个游客真够本事,还拿起手机自拍合影。我收起相机花一两分钟好好瞧瞧,各种反光让我眼睛都看花了。每个人都无法在这里长时间停留,工作人员会将你“无情赶走”。“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是什么,我想,她一定是在偷偷地乐呢,你们慕名前来,有没有被这神秘一笑迷倒?或者只是闪烁着快门,什么却也未曾品尝到呢?
我只知道,那首歌我终于可以改改歌词了,“在浪漫之都,我看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我说这对我很好。这次旅行让我了却了心中诸多的问号……”
几个小时的参观下来,让我第一次有点觉得“体力不支”。还剩下顶楼的绘画馆没去,爬着楼梯上去的时候我对小麦说,“没想到看个卢浮宫能把我看成这样!”太多的艺术品,让我实在有些“消化不良”。难怪有些人办张通票,没事的时候进来欣赏一下。要是能在巴黎多待上一阵多好。倘若像旅行团那样“走马观花”,那是我们最嗤之以鼻的方式。
三楼的名作也有不少,如丢勒自画像、《德斯特雷姐妹肖像》、《作弊者》等等。
当我们最终坐在凯旋门下榻酒店楼下的一家法式料理,再也挪不动步伐的时候,我把相机打开,一一回放起卢浮宫内的“记录”。我知道,这些如同“美术教科书”的内容,可以轻易地将我带回那个奇妙的艺术殿堂——即使在告别法兰西之后,也毫不会有例外!
201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