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很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走进上海图书馆的阅览室,在冥冥中抽取了一本文集,坐在洒满阳光的桌前细细品读起来。我依然记得那一天是我整个高中阶段唯一一次无故缺课,尽管那是周六的一节英语补习课,而我却在另一个文学的殿堂里受到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洗礼。
我还记得那天早上和同学坐同一班公共汽车去学校。我在车的行驶中突然有了不愿去学校的反感。在汽车停在学校那站的时候,我的同学下了车,而我却没有下车。我透过车窗看见我同学脸上那诧异的目光,心里却怀着鬼笑的开心便一路坐了下去,换车,抵达上海图书馆。
于是,我第一次与小波相遇在一次任性固执的逃课的背景下。我从书架上抽取的正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应该说,那次抽取与阅读几乎改变了我的一生。在那之前,我也许只是单纯地喜好文学,而在那之后,我明白,文学可以不仅仅是我的喜好,更应该成为我毕生追求的“事业”。钱理群先生在谈他“与鲁迅相遇”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人与鲁迅(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相遇的途径不一样,这说起来有点神秘:什么时候因某种机缘你和他相遇了,这是说不清楚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时候,你能不能理解一部作品,能否走进一个作家的心灵,与他相通,是要讲究缘分的。譬如王小波,我一读《黄金时代》就沉进去了,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那是多么真挚、热烈的文字啊!很多人的感受却与我截然相反。包括我的一些学生就问我,在他们看来王小波的小说并不都是让他们喜欢的。我说:那就是你和一个作家的缘分。有可能你是没读对作品,跑上来就读了特别难的作品,不妨尝试读一下小波的杂文,你就会爱上小波了;我的研究生朋友跟我说,曾经读《黄金时代》是由于大家盛传该书比较“黄”,他们抱着猎奇的心态去读。我总觉得,这样你就很难读懂王小波,很难去把握他作品的深刻内涵,也很难感受他语言的美了。总的说来,是没有缘。而多年前的那个下午,我与小波的第一次相遇,《黄金时代》就震撼了我。虽然书中有“性描写”,但我觉得它并不是什么“黄书”。我不赞同大家公认的好书你一定要读了喜欢,有时读书需要悟性,而且这是非常直觉和感性的工作。余华就有一个观点,只读那些自己读得下去的书,如果一本书大家公认很好,可是你读不下去,那就不要读,读了很痛苦又浪费时间。我想,这也说明了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缘分。据我所知,托尔斯泰就不喜欢莎士比亚,对莎翁的评价就不高,但是这一点丝毫也不影响托尔斯泰和莎翁的文学地位。
回到小波的话题上来,那一天我竟然一口气读书读的忘记了时间,等回过神来已经是下午了,午饭自然是没有吃,而我居然也不觉得饿。那个时候的通讯不如现在发达,手机也仅仅是极少数人才能拥有。没人知道我泡在了图书馆里。好在,那年的春天,无论是老师还是我的同学们,关注的都只是“高考”那件事本身,甚而忽略了我,忽略了我那次神奇的“旷课”,都以为我生病了而没去上英语课罢。而那,成全了我与小波的第一次相遇。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作家王小波已经逝世了,所以他的全部(事实是绝大多数)作品得以以文集的形式出版。半年以后,我已经开始了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我又遇见了小波。
那一次我与我的大学室友们去福州路买书,在一家书店我看见了书架上齐全的《王小波文集》1—4卷。我毫不犹豫掏钱把它买了下来,我甚至忘了那次我和我的同伴们是为了应付期中测试找资料,买别的专业课书籍去的。可是我非常清楚,我只有把小波的全部作品占为己有,心里面才塌实,才足以向小波致敬。当然,所谓的致敬,不是把书放在家里的书架上来表达对作家的缅怀,而是把书通读完整。在以后的岁月里,小波的那四本书被我反复地咀嚼,尤其是《黄金时代》那卷和《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卷几乎快要被我翻烂了。我至今仍觉得,大学的黄金时代,正是我阅读王小波作品的黄金时代,也正是他的《黄金时代》的“启蒙”,让我一直怀揣理想和抱负,在大学时代中那样激情、那样敢于追梦。
有了前两次相遇并不足够。如果说小波是我文学和思想上的老师,我觉得那完全是理所当然的。我也能够体会到我受到小波这位朋友的影响之深刻。然而,阅读和研究是两码事,当我开始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后,我逐渐清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这时候再与小波相遇,我对他不再是或不应该只是崇敬了。在熟读文本的同时,我开始关注王小波的研究现状,包括他身后所出版的纪念书籍(以其夫人李银河为主编辑的一系列怀念小波的作品)、有关研究小波思想和作品的论文。我发现,王小波本人都成为了一种“小波现象”被评论者们加以研究,针对作品内外的讨论也非常多。这得益于日渐宽松的时代氛围。要知道,这也正是“体制外”作家王小波生前寂寞身后喧哗的原因之一。我也一直关注着“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小波的评价。小波是不该绕过的一位作家,至少他特立独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一定会为我追随和继承。小波,既是我的师承,也是我的批判之所在。这也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你能不能读得进去,又能不能够跳得出来。”“进去”与“出来”始终是做学术的两大危险难关。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去华东师大读中文系的研究生,难道只是为了圆我很多年前的一个梦吗?其实,如果单纯仅仅为了写作本身,大可不必那么辛苦。只是,我现在非常庆幸我能够有这样一段美好的校园时光,去倾听大师们的声音。我很感激我的导师殷国明教授对我在王小波这个研究方向上的肯定与建议。我明白,这条路,一旦我走了上去,就会走得愈发坚定和自信,就会愈发勇敢与沉着。
回想在与小波的相遇之后,我才真正与文学产生了“热恋”。也正是有了与文学的这份缘,决定了我将不断地与大师们相遇,这也是我生命的——幸甚至哉!
我还记得那天早上和同学坐同一班公共汽车去学校。我在车的行驶中突然有了不愿去学校的反感。在汽车停在学校那站的时候,我的同学下了车,而我却没有下车。我透过车窗看见我同学脸上那诧异的目光,心里却怀着鬼笑的开心便一路坐了下去,换车,抵达上海图书馆。
于是,我第一次与小波相遇在一次任性固执的逃课的背景下。我从书架上抽取的正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应该说,那次抽取与阅读几乎改变了我的一生。在那之前,我也许只是单纯地喜好文学,而在那之后,我明白,文学可以不仅仅是我的喜好,更应该成为我毕生追求的“事业”。钱理群先生在谈他“与鲁迅相遇”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人与鲁迅(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相遇的途径不一样,这说起来有点神秘:什么时候因某种机缘你和他相遇了,这是说不清楚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时候,你能不能理解一部作品,能否走进一个作家的心灵,与他相通,是要讲究缘分的。譬如王小波,我一读《黄金时代》就沉进去了,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那是多么真挚、热烈的文字啊!很多人的感受却与我截然相反。包括我的一些学生就问我,在他们看来王小波的小说并不都是让他们喜欢的。我说:那就是你和一个作家的缘分。有可能你是没读对作品,跑上来就读了特别难的作品,不妨尝试读一下小波的杂文,你就会爱上小波了;我的研究生朋友跟我说,曾经读《黄金时代》是由于大家盛传该书比较“黄”,他们抱着猎奇的心态去读。我总觉得,这样你就很难读懂王小波,很难去把握他作品的深刻内涵,也很难感受他语言的美了。总的说来,是没有缘。而多年前的那个下午,我与小波的第一次相遇,《黄金时代》就震撼了我。虽然书中有“性描写”,但我觉得它并不是什么“黄书”。我不赞同大家公认的好书你一定要读了喜欢,有时读书需要悟性,而且这是非常直觉和感性的工作。余华就有一个观点,只读那些自己读得下去的书,如果一本书大家公认很好,可是你读不下去,那就不要读,读了很痛苦又浪费时间。我想,这也说明了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缘分。据我所知,托尔斯泰就不喜欢莎士比亚,对莎翁的评价就不高,但是这一点丝毫也不影响托尔斯泰和莎翁的文学地位。
回到小波的话题上来,那一天我竟然一口气读书读的忘记了时间,等回过神来已经是下午了,午饭自然是没有吃,而我居然也不觉得饿。那个时候的通讯不如现在发达,手机也仅仅是极少数人才能拥有。没人知道我泡在了图书馆里。好在,那年的春天,无论是老师还是我的同学们,关注的都只是“高考”那件事本身,甚而忽略了我,忽略了我那次神奇的“旷课”,都以为我生病了而没去上英语课罢。而那,成全了我与小波的第一次相遇。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作家王小波已经逝世了,所以他的全部(事实是绝大多数)作品得以以文集的形式出版。半年以后,我已经开始了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我又遇见了小波。
那一次我与我的大学室友们去福州路买书,在一家书店我看见了书架上齐全的《王小波文集》1—4卷。我毫不犹豫掏钱把它买了下来,我甚至忘了那次我和我的同伴们是为了应付期中测试找资料,买别的专业课书籍去的。可是我非常清楚,我只有把小波的全部作品占为己有,心里面才塌实,才足以向小波致敬。当然,所谓的致敬,不是把书放在家里的书架上来表达对作家的缅怀,而是把书通读完整。在以后的岁月里,小波的那四本书被我反复地咀嚼,尤其是《黄金时代》那卷和《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卷几乎快要被我翻烂了。我至今仍觉得,大学的黄金时代,正是我阅读王小波作品的黄金时代,也正是他的《黄金时代》的“启蒙”,让我一直怀揣理想和抱负,在大学时代中那样激情、那样敢于追梦。
有了前两次相遇并不足够。如果说小波是我文学和思想上的老师,我觉得那完全是理所当然的。我也能够体会到我受到小波这位朋友的影响之深刻。然而,阅读和研究是两码事,当我开始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后,我逐渐清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这时候再与小波相遇,我对他不再是或不应该只是崇敬了。在熟读文本的同时,我开始关注王小波的研究现状,包括他身后所出版的纪念书籍(以其夫人李银河为主编辑的一系列怀念小波的作品)、有关研究小波思想和作品的论文。我发现,王小波本人都成为了一种“小波现象”被评论者们加以研究,针对作品内外的讨论也非常多。这得益于日渐宽松的时代氛围。要知道,这也正是“体制外”作家王小波生前寂寞身后喧哗的原因之一。我也一直关注着“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小波的评价。小波是不该绕过的一位作家,至少他特立独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一定会为我追随和继承。小波,既是我的师承,也是我的批判之所在。这也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你能不能读得进去,又能不能够跳得出来。”“进去”与“出来”始终是做学术的两大危险难关。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去华东师大读中文系的研究生,难道只是为了圆我很多年前的一个梦吗?其实,如果单纯仅仅为了写作本身,大可不必那么辛苦。只是,我现在非常庆幸我能够有这样一段美好的校园时光,去倾听大师们的声音。我很感激我的导师殷国明教授对我在王小波这个研究方向上的肯定与建议。我明白,这条路,一旦我走了上去,就会走得愈发坚定和自信,就会愈发勇敢与沉着。
回想在与小波的相遇之后,我才真正与文学产生了“热恋”。也正是有了与文学的这份缘,决定了我将不断地与大师们相遇,这也是我生命的——幸甚至哉!
2008/11/23
前一篇:读书清单
后一篇:有关“文学”与“纯文学”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