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中国有句古话,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还有另一面的阐发,就是——“前人毁林,后人遭殃”。从光明的一面看,我们总说中国是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好像无论前人栽不栽树,后人都很无忧似的。可暗淡的现实是,看似丰富的资源被我们国家的总人口一除,就成了倒数。因此我一直怀疑,我们国家的资源根本就不够13亿人口用。马尔萨斯早就说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往往会超过其所需生活资料的增加。一旦对人口不加抑制,其增长便会以几何比率进行,而人类生活资料只会以算术比率增加。”如果很多资源都如同树木一样,前人一栽,后人就能悠哉,那就算了。可树木也得十年百年的,并非易事。况且,我所真正担忧的是,我们栽树是少,毁林是多,现实中我们的生活资料非但没有多么巨大的增加,相反是在进一步的萎缩。那么我们给子孙后代能留下些什么呢?是今天的大兴安岭还是日益东进的戈壁沙漠?
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 包括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焦作、萍乡、大冶、大兴安岭。2009 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我国的资源枯竭城市增加到了44个。从电视新闻媒体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都曾报道了这些资源枯竭城市的现状。仅仅从字面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何谓资源枯竭型城市?说白了,就是这些城市的资源被耗光了,或者即将耗尽。以辽宁阜新为例,它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工业城市,主要倚赖煤矿资源,它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电之城”之称。但是经过一百年来,尤其是建国后50年的持续开采,曾经的“煤都”已近挖空,面临着城市转型的挑战。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也是近些年才提到了日程上来。经过了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源型城市已经逐渐受到了资源枯竭的威胁。如你所知,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矿藏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从开采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明白它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这些城市的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但在开发建设各资源城市时却只考虑资源的开采,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为了经济的发展,只管大规模的开采,而不是在开采的同时就考虑资源耗尽后该怎么办,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狭隘眼光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根本就是背道而驰。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反思恰恰只是停留在资源耗尽了,城市怎么办的基础上——资源耗尽的同时意味着赖以生存的支柱行业的倒塌,意味着诸如大量煤炭职工的下岗,城市的经济难以复苏。依我看,这种眼光仍然相当局限。那些因为资源的过度开掘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并没有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些一意孤行地只认GDP的增长了。如果我们只看GDP,如果我们关心的只是GDP的增长,如果我们并不真的关心GDP的质量,那么在帮助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同时,只会又增添许多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我们知道,把一条马路挖了重建,也能计算入GDP的增长;把一幢新盖的大楼炸了重盖也能算入GDP的增长;把煤矿、铁矿、铜矿开采的产量也能算入GDP的增长,如果我们只计较这样的GDP的增长,我们会看到怎样的结果?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使资源浪费产生了,大量的化工行业也产生了,因此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民的健康安全隐患也随之产生了。这才是真正的悲哀所在!我们的一种发展模式常常便是先破坏,再整顿,边破坏,便整治。这种以牺牲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又以另一种高消耗的方式转嫁到经济消费之中,不禁让人痛心疾首!在某些地区,化工生产的效益与GDP的增长指标是直接挂钩的,而那些地方的村庄和人们也正在被迫离乡背井地迁往他处。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需要绝不只是经济的增长,尤其是以那么大的代价所换回来的增长,毫无意义。尽管,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会出现增长失调,最终制约发展,甚至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局面。
这让我想到:1877年,普尔热瓦尔斯基考察我国新疆罗布泊时曾发出‘塔里木的老虎像伏尔加河的狼群一样多’的感慨。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察队在塔里木河汇入罗布泊的湖口地区,看到的是鸟飞鱼跃的场面。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红柳等沙生植物形成的绿色走廊蔚未壮观。但现在,罗布泊早已干涸,成为了人所畏惧之地。塔里木河下游也长期断流,我国特有的新疆虎,新疆大头鱼早已绝迹。古楼兰人去城空的历史是否还会重演?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上空阴霾的天空何时才能放晴?这一切就目前来看,依然难以预料!
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 包括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焦作、萍乡、大冶、大兴安岭。2009 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我国的资源枯竭城市增加到了44个。从电视新闻媒体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都曾报道了这些资源枯竭城市的现状。仅仅从字面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何谓资源枯竭型城市?说白了,就是这些城市的资源被耗光了,或者即将耗尽。以辽宁阜新为例,它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工业城市,主要倚赖煤矿资源,它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电之城”之称。但是经过一百年来,尤其是建国后50年的持续开采,曾经的“煤都”已近挖空,面临着城市转型的挑战。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也是近些年才提到了日程上来。经过了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源型城市已经逐渐受到了资源枯竭的威胁。如你所知,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矿藏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从开采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明白它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这些城市的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但在开发建设各资源城市时却只考虑资源的开采,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为了经济的发展,只管大规模的开采,而不是在开采的同时就考虑资源耗尽后该怎么办,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狭隘眼光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根本就是背道而驰。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反思恰恰只是停留在资源耗尽了,城市怎么办的基础上——资源耗尽的同时意味着赖以生存的支柱行业的倒塌,意味着诸如大量煤炭职工的下岗,城市的经济难以复苏。依我看,这种眼光仍然相当局限。那些因为资源的过度开掘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并没有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些一意孤行地只认GDP的增长了。如果我们只看GDP,如果我们关心的只是GDP的增长,如果我们并不真的关心GDP的质量,那么在帮助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同时,只会又增添许多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我们知道,把一条马路挖了重建,也能计算入GDP的增长;把一幢新盖的大楼炸了重盖也能算入GDP的增长;把煤矿、铁矿、铜矿开采的产量也能算入GDP的增长,如果我们只计较这样的GDP的增长,我们会看到怎样的结果?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使资源浪费产生了,大量的化工行业也产生了,因此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民的健康安全隐患也随之产生了。这才是真正的悲哀所在!我们的一种发展模式常常便是先破坏,再整顿,边破坏,便整治。这种以牺牲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又以另一种高消耗的方式转嫁到经济消费之中,不禁让人痛心疾首!在某些地区,化工生产的效益与GDP的增长指标是直接挂钩的,而那些地方的村庄和人们也正在被迫离乡背井地迁往他处。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需要绝不只是经济的增长,尤其是以那么大的代价所换回来的增长,毫无意义。尽管,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会出现增长失调,最终制约发展,甚至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局面。
这让我想到:1877年,普尔热瓦尔斯基考察我国新疆罗布泊时曾发出‘塔里木的老虎像伏尔加河的狼群一样多’的感慨。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察队在塔里木河汇入罗布泊的湖口地区,看到的是鸟飞鱼跃的场面。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红柳等沙生植物形成的绿色走廊蔚未壮观。但现在,罗布泊早已干涸,成为了人所畏惧之地。塔里木河下游也长期断流,我国特有的新疆虎,新疆大头鱼早已绝迹。古楼兰人去城空的历史是否还会重演?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上空阴霾的天空何时才能放晴?这一切就目前来看,依然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