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症结”
(2010-10-02 20:13:13)
标签:
王国维中国明治维新现代性前现代杂谈 |
分类: 杂谈 |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中国20世纪的发展史毋宁说是从近代走向现代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对待东西方文明的曲折发展的过程。纵观20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大致可以区分出四种不同的思想方法。一是批判论者,即运用西方文化思想来批判和清算中国传统文化;二是借用论者,即试图用西方思想文化观念来解决中国问题,也就是洋为中用;三是以中国传统学术为主,吸取西方文化中有益因素,所谓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四是超越中西方文化界线,综合吸纳中西文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之共同问题。
哪一种才是适合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方法?王国维是支持第四种说法的,也就是创立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大文化”。我的导师殷国明教授也是这么认为的,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所以我以为,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乃是建立在这种“大文化”的前提下。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如果什么都照搬照抄西方,那么中国的“现代化”方向本身就存在问题。
以我们的邻邦日本为例,明治维新之前师从中国,明治维新之后师法西欧,二战之后又学习美国,但日本并没有失却所谓“大和民族”之国风,其现代化程度也是亚洲各国之中最高的。很耐人寻味的一点是,很多东西被鲸吞进入了日本之后,竟也能被消化和改变。加藤周一在《何谓日本人》中举例道,不是佛教改变了日本土著的世界观,而是佛教进入了日本之后,佛教改变了。“混合文化”才是日本的文化。这一点,是不是很像王国维倡导的“大文化”呢?
现在很明确地可以谈一谈我们的现代化的“症结”所在了。我们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同时,相应的“大文化”概念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现代化的“形”,但没有掌握真正的“神”。那么“神”是什么?乃是人。换言之,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现代化的最高级阶段就是城市化,看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其城市化程度让美国人、英国人、俄国人、日本人感到吃惊,但是,但是人的“现代化”呢?硬件已经达到现代化了,因为这并不难学,纽约、洛杉矶、东京摆在那儿,造高楼,用高科技,没问题。但是,很遗憾,人——国民,依然处于“前现代”的水平。我一直认为,这才是现代化的“症结”所在。因为再高科技、再现代化的东西,都需要人去操作。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说到底应该是“中国人的现代化”的问题。
这就好像,红绿灯乃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是乱穿马路,就让我们回到了“前现代”。让我们随便想想,在“文明社会”又有多少“不文明行为”,又有多少“前现代”的野蛮举止。在地铁车站,我曾两次看见小孩在父母的“指导”下便溺;那些先下后上的“文明规则”在人潮拥挤时就全部瓦解了。柏杨先生说中国人丑陋,因为中国人不够现代化,表面上学习西方先进,所谓“形”,骨子里还是有劣根性。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进去泡一泡,就染了色……
妻子穿了一双漂亮的高跟鞋,但是穿了一天就觉得脚疼受不了了。我跟她说,这就是“现代化”的最好的隐喻。现代化好似一双漂亮的高跟鞋,你要想现代化就要穿着高跟,看上去优雅,但是身体并不舒适。因为你还处于“前现代”,你的脑子说“要现代化”,可是你的脚说“不要现代化”——是的,你要去适应它,而适应的过程显然比想象来得艰难。现代化并不是都让人舒适的。文明有时候只是更讲究面子。
我们天天听到电视播报鼓舞人心的话语: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但是只字不提人的水准,这不是扯淡吗?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造了多少高楼,产生了多少GDP。而是整个民族得以“启蒙”。是人适应了“现代化”、掌握了“现代化”——是人真正的“现代化”。文明需要“启蒙”,需要“教育”,需要在东西方文化中寻找答案。然而一旦进入“教育”的范畴,其现状又让人失望。因为“人不够现代化”,正是源于教育的不力。我无意在这篇文章中讨论教育,因为这已经是推论。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是不幸的,既要保持思想的独立性,还要经常想一想活着的这个时代是否理智。按王小波的悲观说法,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你给咱们闹出一窝十几亿傻人,怎么个过法嘛……我思考的问题是,这十几亿傻子如何才能从“前现代”升级到“现代化”?
2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