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机械化”杀人

(2010-05-26 13:45:07)
标签:

富士康

员工

局外人

人格

机械化

杂谈

分类: 杂谈

  “富士康”集团已经“十一连跳”了,昨日的《案件聚焦》节目对其做了采访报道,不过制作组在采访之际,还值“十连跳”,以至于他们都有些措施不及,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的员工“坠楼”?很多局外人根本无法理解,纵然工作辛苦、受到人格的伤害,大不了辞去工作罢了,为何要作践自己的生命呢?
  我的观点是:虽然这些“坠楼”并未水落石出究竟属于自杀还是他杀,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员工的非正常死亡,都属于“机械化杀人”。何谓“机械化”,即是人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已经失去了“人”的特质,人变得像“机器”一样了。“机器”会思考吗?不会,至少,作为“机械化”的人早已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可能失去了对“是生是死”的理性判断。这也正是很多局外人不能理解的地方。通过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富士康”的基层员工在高强度、不断机械重复的工作状态下,身心俱疲。用员工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就是一台台的机器,每天重复着甚至“精确”到秒的步骤。而那些离开富士康的员工却表示,富士康的待遇尤其是福利在同等行业是很有优势的,不少员工在离开后依然有想回到富士康的念头。这种矛盾可能也是人内心的挣扎写照,要么像机器一样运转、劳心劳力,但是可以获得不错的报酬,并且公司包吃包住,不妨忍受着吧。
  能坚忍住的看来是绝大多数的人,而那些“十一连跳”者,可能正是心理防线全面溃败者。为什么会溃败?工作强度大、超时加班是一方面,但不能忽视“机械化”对人格的伤害,这体现在自我认识的迷失上。一个人是人还是机器,取决于两方面的认识,一个是别人是不是把你当人看,另一个是你自己有没有把自己当人看。显然,富士康集团内部存在“人格歧视”,员工反映受到“侮辱”和“虐待”。当你的工作是“机械化”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上级的“非人性”对待,你变成了机器,变成了工具,变成了零件;另一方面,他人的“不认同”,也会让个体本身产生错觉,尤其心理学家指出,他们没有私人空间,没有人际交流,在42万富士康员工的深圳,这样一个相当于小型城市的“社会”中,“社会功能”是缺失的,个体自己也会感到迷惘和彷徨。不是每一个个体到最后都能够“理性抉择”的,我们所认为的大不了“跳出去”只是“旁观者”的清醒,认知混淆者则通过“跳下去”来解脱痛苦。
  我更想说的是,“富士康事件”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类似富士康这样的公司,在中国绝不止一家两家。将人“机械化”的“吃人工厂”还有很多,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早在两年前,师大的一位教授就跟我谈及过浙江沿海的一些制作业工厂,他们的基层员工也都非常年轻,甚至很多都没有达到法定工作年龄,他们也如富士康集团的员工一般,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加班更是非常频繁。他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只有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才给予一天的“休假”。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天员工并不会用来休息,而是赶去城里“消费娱乐”,因为他们表示,平时根本没有时间玩啊,不趁这一天去消费一下,什么时候才能有时间玩啊。
  《劳动法》并没有真正保障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哪怕是像“富士康”这样有名的“500强企业”。于是有网友评论道:“过去天天拿着《资本论》批人家,现在发现自己做的还远不如人家”、“欧美就不说了,看看台湾、日本、韩国,哪个能无耻到这种地步?”中国的劳动者每周的工作时间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仔细看看,这些劳动有多少是属于“机械化”的“低素质”水准的。一个尚不健全的体制机制之下,劳动者的权利究竟能得到多少保障呢?
  值得注意的是,“机械化人格”离我们并不遥远。“新摩登时代”已经到来。与“机械化”相邻的是“制度化”。在一种环境中待久了,你就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环境有时候就是一所“监狱”,美国著名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关于自由和希望以及“人的制度化”的最好解释。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私人空间,尤其是“思考”的空间,不断反省自我、反思社会。
  有时候,社会也是“病态”的,机械化、制度化的桎梏无所不在。更重要的是,人要冲破的首先是自己头脑中的樊篱。这里的“人”,不仅指在基层辛苦工作,却被盘剥厉害的员工,也是对“管理者”的警示。试想一下,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你们也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零件”吧?


2010-5-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