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博会与国民心态

(2010-05-21 08:54:46)
标签:

国民心态

世博会

上海

文化

  朋友要我发个世博攻略,因为我也做过“世博小白鼠”,第二天试运行就去了世博园区参观。其实,世博攻略,“好事者”已发表了不少,我也提不出什么建议和看法。毕竟试运行和正式开园以后是两码事,世博攻略不同于某些旅行攻略,何况攻略有时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此人之肉,彼人之毒。我只能说,游世博,绝对是体力活,穿双合脚的平底鞋可能比较明智。但是试运行确也让我感受到,世博会多少倒反映了我们的一些国民心态,很值得思考。
  世博局通过试运行了解实际情况,尽快整改,本身是件好事情。硬件方面的建设,人性化设施方面的改善,是必要的,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把软件建设提高,尤其是国民素质的提高,我看不见得在这十来天里就能立竿见影。尤其“世博600天”行动以来,新闻里面一直在报道,我们的市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仿佛北京开了奥运会后,北京的胡同大妈都会说了“WELCOME”一样,上海要开世博会了,城市自然就干净文明了似的。这样的愿望是很好的,但也有“乌托邦”的成分在。其实,突击一下,市民素质是可以提高的,但绝对不会像报道说的那么“显著”。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一两句英语问候语也不代表你就能与老外交流沟通。如果素质真的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试运行期间就不会有那些“一片狼藉”、“惨不忍睹”的形容词了。当然,这些形容词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里,因为我们习惯用“秩序井然”这样的说辞,我们都是搞新闻的,心知肚明得很。
  问题暴露得越多越好?其实我们心里明白,现在暴露出来是好的,还来得及补救,但终究是有担忧的。担忧世博会真的变成“肉搏会”。我们的领导确实很“自信”,但过度的自信不叫自信,叫“自负”。可是在台上,他不能表示出不自信啊!所以我们心里应该质疑,我们是不是对上海市民过度自信了?是不是对全国人民太过自信了?因为我们的国民心态告诉我们,我们离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还有距离,并不如台上的领导那样貌似很有“底气”。
  中国最重要的国情是——人多。只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简单的问题都容易变的复杂。进世博园要排队安检,参观园区展览馆要排队,尤其是那些热门场馆,排队的时间不会少。这些预计是真实的,在试运行间,热门馆果然都被挤爆了……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国民性,为什么区区一个试运行,还要如此“拼命”,那些场馆里又没有摆满黄金。
  也许我们在宣传上把世博会夸大了。喜欢言过其实,便是国民心态之一。至少在我看来,世博会并不同等于奥运会。你记得雅典,记得亚特兰大,可你记得起上几届世博会都在哪里召开?中国都有些什么展示?不要说巴黎世博会,不要说埃菲尔铁塔,如果不是上海要举办世博会了,没有突然跟进的宣传,有多少人会把它们与世博会联系起来。可见,大众传媒也是很势利的,而且他们还很见风使舵,突击造势,于是把上海世博会塑造成了“世界盛会”,并且是全世界“瞩目”的。那么过去,世博会就不世界瞩目吗?我们怎么就没怎么关注过呢,我们中有多少人是出于“瞩目”的原因自己跑去看过爱知世博?!奥运会能让我们记住邓亚萍、记住李宁、记住刘翔,世博会的记忆好像得从这一届才开始吧。传说中会有七千万人的参观量,百分之多少是外国游客?也许只有等落幕那天才会统计出来,可是统计数据我们也未必相信,因为现在的数据总掺水分。我的直觉告诉我,其实没多少老外的!不会比你走在衡山路上见的多。开幕时捧捧场,自己国家的馆助个兴,这是很正常的。世博会,其实只是我们国人自娱自乐的盛会!
  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全国人民都跑来上海看世博,这是凑热闹。因为,爱凑热闹也是中国人的国民心态。凑热闹的结果自然是拥挤!哪里人多哪里去,哪个场馆热门,哪个场馆就有被挤爆的可能。问题是,大家到世博会到底看什么?进入世博园的游客,又有多少是明确知道自己是来看什么的?电视采访的那些观众,都说为我们祖国骄傲和自豪。自豪什么?因为把这么大的工程做好了而自豪?还是为园区里昂贵的午餐而自豪?改革开放这么许多年,经济水平是上去了,但是启蒙思想又真正影响了多少人?我们的理性在哪里?为了争先恐后一睹真正的“美人鱼”?都爱挤去看英国馆、德国馆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国民游世博会,一不小心就成了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不小心就成了前去看“西洋镜”,去“寻开心”。关于世博会的书籍还是“热销”的,但这些热销书真正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有多少世博精神和内涵在里面?你不容错过的展馆,即使真的错过了,又如何?游遍了世博,并不等同于周游了世界。何况游遍世博会也并不容易,需要坚韧的毅力和超强的耐力。世界在你面前,但绝不会如此轻易让你抵达。也许你囿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但信息如此便捷的今天,你想了解任何一个国家都并非难事,排两、三个小时的队伍你就能与你热衷的国度亲密拥抱了吗?
  我们缺少的还有“大国”心态。因为我们并不如自认为的“强大”。我们还做不到荣辱不惊。于是,试运行期间,各种“小国”行为才会让我们自己都感到汗颜:请不要把垃圾堆放在饮水处,请不要把饮水器的水龙头拆走?这样的提示,真的让我有一些“刺痛感”。国民素质的问题,实际上是教育的问题。而中国的教育问题,可能是所有悲剧中的悲剧。你可以号召所有人,五讲四美爱礼仪,但你管不住每一张嘴,每一只手,每一片屁股。今天的中国人是很“自私”的,自私的根源是大家并不相信教育者所倡导的那种“无私”,他们被过去的“历史”吓怕了;自私是因为人口多、资源少,哪里都面临着“竞争”;自私还源于社会、城市高生活成本的胁迫,把人变得不那么单纯。所以,连一个小小的“预约机”都不放过,都是百米赛跑的冲刺速度,都是生怕便宜被他人占得了。自私的心态,不肯吃亏的国民心态,一旦在他国人眼中形成了“风景”,就很难从印象中根除了。既然自诩世博会是“国际性”的舞台,漂亮的灯光下,各色姿态,都可以肆无忌惮拿来展示吗?
  世博会是世界文明的盛会,我觉得关键词是“文明”。城市之所以让生活更美好,也是因为“文明”。因为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集中的地方,做不到“文明”,城市生活远不如田园生活来得诗意。其实,真正应该大做文章的始终是“文明”二字。我们去参观世博会,去看什么?首先看的是“人类文明”、“世界文明”、“中国的文明”;其次是“文化差异”、“风土人情”;最后是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每一个参观者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也是“文明”的使者、传播者吗?
  在我看来,世博会也是有很多亮点的。譬如,我用相机记录下了很多志愿者的微笑,我觉得这就是世博会应该传递的“文明”之一。城市的未来,在处于这个城市、这个国家中间层的知识分子手里,在广大的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手里,在千千万万追求“文明”的人手里……如果我们能树立起“大国”心态和公民意识,不卑不亢,理性面对世博,真实客观地评价世博、参与世博,那么我们的城市,上海,才会真正成为举世瞩目的“上海”!否则,瘪三穿耐克,至多也只是“犀利哥”。

2010-4-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守恒
后一篇:面子与旅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