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不如一只狗
标签:
小狗奥斯卡lonelyplanet活法王小波杂谈 |
分类: 旅游 |
看到这样的文章标题,一般后面都必须来点作者附加的解释和注脚,否则打击面太广,让读者心里不舒服。我想说的是,有时候,我们不如一只狗,这只狗叫“奥斯卡”。这是我偶然在新闻里看到的——“这是一只宠物狗,它跟随其主人一起环游世界,走遍五大洲、29个国家。这只狗不但骑过大象坐过直升机,还在艾菲尔铁塔、泰姬陵、自由女神像、中国万里长城像等多个世界名胜前拍照留念。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只环游世界的狗名叫奥斯卡。5年前,它的主人乔安妮•莱弗森从南非的一个动物收容所将它解救出来。今年5月,为了筹资资金以解救更多的流浪狗,乔安妮带着奥斯卡开始了一次环球之旅。”

你是觉得这只狗很幸运,够命好呢?还是有点唏嘘自己的人生了。我掐指算来,自己已经跑过了不少地方了,但比起这只“周游世界”的小狗来说,还真差得远了,甚至对它产生了嫉妒情绪。实际上,我们只是要比它的主人来得逊色罢了,再说得深入一点,我们只是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上不如奥斯卡的主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身份决定的。

看到这只小狗,我马上联想到的是王小波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说,“活到四十多岁时,除了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是的,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往往就像是被事先写好的剧本,该怎么活法,都有既定的轨道。到了年龄,会有人催你结婚,结了婚,大家又会催你要孩子,然后就是一心把所有精力扑到孩子身上等等等等。这种生活方式正是为自由思想家王小波所不赞同的,诚如小波热爱的罗素所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可是我们的文化确有意无意把我们往趋同的地方赶。当很多人被高房价“套牢”的时候,当很多人被习惯“束缚”的时候,当很多人被现有的生活和思维“锁定”的时候,“周游世界”等一些所谓的理想都成为了不切实际的“奢望”。如果你还追求这种理想,大多数人会对你说“现实一点吧!”这就是为什么在王小波之后,中国迟迟没有出第二个“自由思想家”或“浪漫骑士”的原因吧。太多的体制内作家所生存的“体制”也决定了他们的话语权实际上也只是服务于特定阶层的需要。(可能韩寒是个例外,我是说可能)

我相信,不仅仅只是中国的一些精英知识分子在思考“自由”这个命题,很多人在追寻思想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也有很多人因此被迫去了西方)这让我想到在“驴友”们中非常推崇的“Lonely
Planet”系列书籍。“Lonely
Planet”这个品牌源于一对夫妻的“环球旅行”。1970年10月,伦敦商学院的托尼•惠勒和初到伦敦的爱尔兰女子莫琳在伦敦摄政公园的一张长椅上不期而遇,一见钟情的两个人在一年后结婚。这时托尼正好毕业,而为了暂时摆脱将要开始的“朝九晚五”的生活,新婚不久的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夫妇离开伦敦开始了一次探险之旅。他们穿越欧亚大陆并在一年后抵达澳大利亚。后来便有了关于自助旅行的这一系列书籍,而他们也一直继续在了旅途之上。“当然我们可以告诉旅行者哪里好玩,那是最容易的部分。我们当然可以给他们他们想要的,但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带他们走得更远,更高,更深,走进他们自己,走进这个世界。我们不仅仅要给他们他们想要的,我们还想给他们他们真正需要的。这些他们需要的东西可以让他们的旅行经验如此难忘以致他们想要不停地旅行,不停地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他们将带回家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将会改变他们的一生。”这是“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真正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旅行哲学。
回过头来再看“奥斯卡”,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外的执著。长达6个月的旅行,耗资25万英镑。这笔资金是小狗的主人乔安妮卖掉自己的房子,走访25个慈善收容中心后筹集到的。这就像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寓言。一个中国老太和一个美国老太,一个辛苦攒钱一辈子,一个贷款购房的老掉牙的故事。现在则变成了,老外卖掉房子周游世界还顺便热心公益事业,而中国的新青年们一批又一批地沦为房奴,不敢换工作,不惜牺牲生活质量、放弃曾经的骄傲与理想,活得越来越“窝囊”。我并不提倡,我们都放下眼下的生活去周游世界,但我坚信,有些事情,有些理想,如果你不抓紧去做,去努力实现,那么等到“退休”之后一定会遗憾的。而现在的这种生活,有多少是和我们曾经所预期的那样的呢。有时候,现在活法,不如特立独行的猪,甚至也不如一只狗。在这里,狗不是特指“奥斯卡”,狗就是“专有名词”!
2009/12/2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