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测评结果安抚了谁
(2009-09-21 09:56:45)
标签:
生活观幸福指数上海 |
分类: 杂谈 |
近日,听到一则新闻——《上海市民总体幸福感中等偏上》。据报道,
3月以来,市政协“上海市民生活观幸福观调研”课题组,围绕市民生活最为关切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选取了11类职业人群,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形式测量、评定市民生活观、幸福观现状。该调查采用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幸福指数总分100分,上海市民平均得分69.16分。数据显示,上海市民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感到非常幸福的占6.8%,比较幸福的占41.7%,感觉到一般的占43.2%,不太幸福的占6.8%,很不幸福的占1.6%。
“幸福感测评”结果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难道是说“上海市民的幸福感水平”还不错吗?听到这则新闻我们是不是该报以会心的微笑呢?新闻过后,我的脑袋里竟然产生了很多疑虑。
初一看,似乎这份新鲜出炉的“幸福感”测评结果传递的信息是这样的:我们上海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不低的。一个“中等偏上”应该让大家感到满意。不过我在揣测,60多分在100分里确实属于中等偏上,换个角度说刚刚及格也不为过。就是按比例看,感到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加起来也没超过50%,何来的“中等偏上”?放之国内比较,如果说“上海市民幸福感中等偏上”,只能说,比上海人感到不幸福的全国人民还挺多。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如果你上海人都不感觉幸福,那么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岂不是要感觉生活“水生火热”了。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似乎不作调研,也知道。况且你所调查的11类职业人群就代表广大上海市民了?座谈访问,又有多少人愿意说实在话。报道还指出,上海市民的幸福感与教育程度成正比,学历越高,知识越多,幸福感越高。读到这里,我几乎笑了出来,这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恰恰相反,苏格拉底早说过“人最大的知便是自己的无知”,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知识面前是诚惶诚恐的、谦卑的,知识越多,困惑也就越多。高学历的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更快,何谈更加幸福?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熟悉社会调查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调查过程随便一个环节中一点主观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最后的测评结果与客观实际甚至我们的社会经验相去甚远。何况,这份测评结果本身就有不少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它所显示的是文化程度高的人,幸福感指数较高;一方面又宣称,市民的幸福感指数与收入本身关系并不大,虽然一些市民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但他们生活得非常开心。这样一个四平八稳的结果究竟是在安抚谁?
我想重点说明的是,我并不了解这里测评的依据是一份怎样的幸福感量表,即便是国际上公认的“幸福感指数”,也不过是一种个人心理体验,很难计量。把中国放在全世界范围里测评,中国人的幸福感既比不上欧美一些宜居国如瑞士、丹麦等,也比不上不丹这样的宗教小国。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幸福感与其说用所谓标准去衡量,还不如人的个人体验来得准确。因为“幸福”是一种状态,是可以意会,但难以言传的东西。我们时常在混淆“快乐”与“幸福”的概念。我一直认为,“快乐”是人的即时体验,而“幸福”是一种较“快乐”更为长久的状态。你不能把一个人因为听到一个笑话哈哈大笑就当作“幸福”,但我们可以认为,把诸多的快乐连续下去,倒是可以造就某种幸福。
如果我们把这几年的新闻说辞比较一下会发现,过去报道的更多的是“上海市民的幸福感”不如北京、广州、深圳等等或者说上海老人的幸福感不低,侧重点各有不同。那我是不是又可以把这次的幸福感测评结果看成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又一次有意义的针对呢?
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幸福”还是一种期望,一个人幸福与否与他所期望的值有多高相关,所以,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幸福感都是不同的,怎么能用所谓标准“一刀切”呢?“幸福感”测评结果想要安抚谁?我想,想安抚的正是我,正是你,正是普遍还不觉得“幸福”的我们。只是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我们得到安慰,并不感觉可以“幸福”起来呵!
“幸福感测评”结果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难道是说“上海市民的幸福感水平”还不错吗?听到这则新闻我们是不是该报以会心的微笑呢?新闻过后,我的脑袋里竟然产生了很多疑虑。
初一看,似乎这份新鲜出炉的“幸福感”测评结果传递的信息是这样的:我们上海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不低的。一个“中等偏上”应该让大家感到满意。不过我在揣测,60多分在100分里确实属于中等偏上,换个角度说刚刚及格也不为过。就是按比例看,感到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加起来也没超过50%,何来的“中等偏上”?放之国内比较,如果说“上海市民幸福感中等偏上”,只能说,比上海人感到不幸福的全国人民还挺多。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如果你上海人都不感觉幸福,那么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岂不是要感觉生活“水生火热”了。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似乎不作调研,也知道。况且你所调查的11类职业人群就代表广大上海市民了?座谈访问,又有多少人愿意说实在话。报道还指出,上海市民的幸福感与教育程度成正比,学历越高,知识越多,幸福感越高。读到这里,我几乎笑了出来,这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恰恰相反,苏格拉底早说过“人最大的知便是自己的无知”,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知识面前是诚惶诚恐的、谦卑的,知识越多,困惑也就越多。高学历的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更快,何谈更加幸福?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熟悉社会调查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调查过程随便一个环节中一点主观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最后的测评结果与客观实际甚至我们的社会经验相去甚远。何况,这份测评结果本身就有不少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它所显示的是文化程度高的人,幸福感指数较高;一方面又宣称,市民的幸福感指数与收入本身关系并不大,虽然一些市民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但他们生活得非常开心。这样一个四平八稳的结果究竟是在安抚谁?
我想重点说明的是,我并不了解这里测评的依据是一份怎样的幸福感量表,即便是国际上公认的“幸福感指数”,也不过是一种个人心理体验,很难计量。把中国放在全世界范围里测评,中国人的幸福感既比不上欧美一些宜居国如瑞士、丹麦等,也比不上不丹这样的宗教小国。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幸福感与其说用所谓标准去衡量,还不如人的个人体验来得准确。因为“幸福”是一种状态,是可以意会,但难以言传的东西。我们时常在混淆“快乐”与“幸福”的概念。我一直认为,“快乐”是人的即时体验,而“幸福”是一种较“快乐”更为长久的状态。你不能把一个人因为听到一个笑话哈哈大笑就当作“幸福”,但我们可以认为,把诸多的快乐连续下去,倒是可以造就某种幸福。
如果我们把这几年的新闻说辞比较一下会发现,过去报道的更多的是“上海市民的幸福感”不如北京、广州、深圳等等或者说上海老人的幸福感不低,侧重点各有不同。那我是不是又可以把这次的幸福感测评结果看成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又一次有意义的针对呢?
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幸福”还是一种期望,一个人幸福与否与他所期望的值有多高相关,所以,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幸福感都是不同的,怎么能用所谓标准“一刀切”呢?“幸福感”测评结果想要安抚谁?我想,想安抚的正是我,正是你,正是普遍还不觉得“幸福”的我们。只是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我们得到安慰,并不感觉可以“幸福”起来呵!
200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