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往往习惯于将人文道德价值观几个不同意思的词放在一起,可能是因为它们之间密不可分,互相关联。我理解就是一个人的做人准则、人生态度和品味。这些都将体现在行为上。是对行为的一种思想指导。思想的形成应该是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尤其早期,因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而建立,是一个持续受影响,逐渐形成、完善、固定下来的过程,只是年龄越大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什么样的因素,产生哪类的影响,影响的程度以及在大学阶段我们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政治思想课、人文知识教育、学生工作、校园活动等等对学生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我来说是没有找到答案的。我们的一家附属医院有一个学生思想的问卷调查,使我们对学生一般状况和现有手段的效果有了非常初步的了解。我们一方面要下点功夫继续研究,一方面对已有认识有共识的问题着手改进。首先是政治思想课的效果。这是有过很多专门研究报道的。在北医,从师生初步的反映看效果并不显著。要靠我们授课老师去努力改进,需要有创新思维,需要对学生的思想有深入的了解。从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感觉到很多学生思想很丰富,但内心有不少矛盾、困惑、甚至挣扎。他们有积极向上、向善的良好根基。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喧闹浮躁的大环境,对他们有极大的诱惑和误导。在学校,他们很渴望却又很缺乏引导。由于我国这几十年的社会转型,发展的速度和观念的转变程度,我们与年轻人之间的“代沟”可能是全世界最显著的。我们作为他们家长辈年龄的老师,往往不由自主地要教育他们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往往动辄就给他们回忆我们当时的艰苦时光。但我们忘记的是,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整体提高了,当今的社会恰恰不能与30年前的物质匮乏但分配均等、信仰统一、做人做事不需要选择、也没有选择的特殊年代相比。现在的年青人面临的选择和诱惑,面临的生存压力、竞争压力、成长的烦恼和艰难比我们那个年代大多了!因此我们不该简单地抱怨年青人的不成熟,并下结论是“独生子女病”,或简单地认为物质条件好了就更幸福。我们有责任真正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面对问题并针对他们的问题去改革我们必须实施的思想教育课程。让学生们能理解有在任何社会都崇尚和经得住考验的道德价值,让学生们增强“做好人”的信心。作为一个外行,我并不知道对课程具体如何改进,但我想枯燥的脱离实际的说教肯定是无效的。
医学生的人文课程很重要。我认为人文的知识不但可让学生开阔视野,尤其可以使他们对人性理解更深刻,有利于年青人顺应人性和克服人性弱点。但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一辈子的熏陶和了悟,也受现实社会对一个人直接的影响。学生在学校期间,除了我们尽可能地提供他们了解社会的机会和视野,教师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各种调查数字表明,我们对学生的关心太不够了。同时,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业、思想和生活并不单单是学生工作老师的责任。在我们的校园里如果每个老师均能将教书和育人看得同等重要,无论教专业课的老师、学生工作的老师、管理者和员工都尊重学生、主动指导学生并以身作则,我们就不必担心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因此我们主动修炼自己、提高自己、要求自己可能是更重要的。
某位教育者的感言很有启发:“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