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用TMCP+回火工艺要考虑哪些主要因素?—陈定乾—《质量工程师手稿》

(2016-10-26 18:06:27)
标签:

陈定乾

质量工程师手稿

钢铁技术

杂谈

分类: 质量工程师手稿

在中厚板产品中,高韧性、低屈强比结构用钢需求已越来越多,从生产成本和节约能源双重考虑,取消淬火,采用TMCP+回火取得热轧+淬火+回火一样的性能,这种TMCP+回火的性能还优于热轧+淬火+回火生产路线的,但是生产难度相对大些。生产高强度、高韧性、低屈强比,采用TMCP+回火要考虑哪些主要因素呢?1、屈强比。2、微量元素的添加。3、固溶强化元素的添加、4、轧后弛豫+深度控冷。5、适当的回火工艺。

材料的屈服强度ReL和抗拉强Rm之比称为屈强比(ReL/ Rm)。屈强比低,金属材料容易塑性成形且加工硬化能力强,因此屈强比很早就用来表征金属材料的成形性。随着钢材品质的改进和应用的拓展,屈强比对一些新开发的钢种而言仍是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

低屈强比结构用钢在要求良好“塑-韧性”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低屈强比设计。成分设计上采用添加Nb、V、Ti等微量合金元素,采用未再结晶区低温大压下、轧后快速冷却的工艺,提高产品的析出强化及细晶强化效果,并通过差异化热处理工艺,最终实现产品的高强度、高低温韧性的性能配比,以获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利用添加微量元素的设计,配合以TMCP工艺,实现产品的固溶强化、细晶强化及相变强化,改善产品韧性,提高产品强度;另一方面,通过回火工艺消除产品内部内应力,均匀产品内部组织,促进晶内析出物弥散析出,进一步增强析出强化效果。

TMCP工艺采用“轧后弛豫 低返红温度”模式,将返红温度范围控制在300-400℃之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相变强化作用的同时,还通过控制入水前的待温时间来获得一定量的铁素体,达到降低屈强比的最终目的。回火工艺根据TMCP态检验性能,采用中、高温模式对不同的厚度采用差异性回火温度进行回火,配以适当的保温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钢板脆性,提高产品强韧性。

冶金科技工作者发现不同厚度规格钢板回火后产品性能变化规律略有不同,但整体趋势相同,即:回火温度太低,则屈服强度不足;回火温度太高,则抗拉强度不够或屈强比不足。屈服强度及抗拉强度均随着回火温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的是,抗拉强度仅在较低温度回火时,强度略有上升后,回火温度继续增加时,其强度值基本上呈现明显的单边下降趋势。而屈服强度则出现明显的先升后降趋势。随着回火时间的增加,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变化趋势则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唯一不同的是,屈服强度变化较为明显,但抗拉强度的变化幅度较小。

实现差异化的“分段控轧 轧后弛豫 深度控冷”工艺,降低TMCP态屈强比,最终实现热处理后产品的低屈强比、低韧性的综合性能指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