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诸暨
杨士安
(311800 诸暨市图书馆)
宋史学家施宿(1164—1229)《嘉泰会稽志·姓氏》曾根据《旧经》资料对“会稽之姓”作了记述。书中说:“《旧经》载会稽之姓十四,而不著其望之所出。案氏姓书及书传所载,其望实出会稽者,虞、夏、兹、资、骆五氏而已。孔、谢、朱、贺、钟离不云望出会稽,而世居此者皆有显人,钟氏粗有所见,而荣、俞、戚三氏于此未有闻焉。康、庄、阚、留、摇、黄、裘,皆望出会稽,而《旧经》不载。总之凡二十有一”(卷2第59页)。这“二十有一”应该都是会稽“望族”,当然,除了望族之外,还必定存在着很多其他的姓氏,无非是他们地位不是很高,或人口不是太多而已。可以看出,这“二十有一”之中没有“王氏”。关于后来的会稽王氏,其中重要一支,则是居住在琅琊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的王氏,即晋怀帝司马炽(284—313)永嘉元年(307)在王导(276—339)的率领下举族南迁的一支。而当时,从北方迁入会稽的显要家族有王羲之(303—361,另有数说[1])、谢安(320—385)、孙绰(314—371)、李充(349?—364?)、许询(约345年前后在世)、支遁(314—366),等等。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陈桥驿(1923—)先生在《历史时期绍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说:“自从后汉中期吴会分治以后,绍兴城市又开始有所发展,这种发展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高的速度。由于鉴湖水利工程的完成,北部山会平原得到了迅速的开拓,耕地扩大,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手工业也随着获得较大的发展,地区经济实力日渐雄厚。而恰恰在这样的时候,北方发生了战乱,朝廷被迫南迁,大量中原居民随之南来,而绍兴正是北方移民安家落户的理想地方。当时,从北方迁入会稽的显要家族有王羲之、谢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等,平民移入的,为数必然更多。于是,城市发展,市面繁荣,各行各业都因骤然增加的大量需要而迅速扩充,出现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晋元帝语会稽太守诸葛恢句)”的盛况。这些南迁的显要家族,其后裔以后便逐渐融入周边各地。例如诸暨许氏即尊许询为始祖。其族谱载有南迁的历程:永嘉年间,刘聪(?—318)、石勒(?—333)浊乱中原,遂偕王逸少(羲之)、谢灵运(385—433)诸人,扈跸随驾,流寓江左,于是致仕。屡征不就,从游三吴、云间、毗陵诸郡,无可娱意者,乃与钱世仪、梅禄公、嵇叔夜(嵇康,223—262)泛舟抵会稽。睹越山耸秀,鉴水潆洄,即有眷恋乐居之意,因归而谋诸家,载赀鬻宅,于会稽清风里爰居爰处焉。……(许)珪之梦莲花之兆,随父许询由越抵暨之永兴里,见莲花灿烂,适与梦符,遂居花莲山下。后筑板桥于双溪,因名其村曰“板桥”。是即许氏抵暨之始也。王羲之、许询等名人后裔的入迁诸暨,同样为诸暨的繁荣与发展带来了巨大作用。
王羲之和诸暨王氏
毫无疑问,琅琊王氏的后裔中,亦有融入诸暨居民之中而成为“诸暨王氏”中一支的,他们尊“先晋右军”王羲之为始祖。下述资料所载的诸暨唐王仕伦(779—835)即为先晋右军十□(六?)代孙也。仕伦有“戴仁而处、抱义而行”之誉。《光绪诸暨县志·金石志·阙访》载有《王府君士伦墓志》存目,内称该《墓志》为“章武及书并镌,太和九年(835)立,在诸暨。文见《古刻丛钞·诸道石刻录》:‘太和九年士伦终于暨阳’”(卷45第1页)。案《古刻丛钞》为元末明初黄岩陶宗仪(1316或1329—1412?)编撰。所录碑刻凡71种,皆诸书所未载,然无所考辨,亦无先后,盖随得随钞,尚未成书者也。《四库全书》收录了是书。其中所载《唐王府君墓志铭》全文如下:“戴仁而处、抱义而行者,即琅琊王府君,公讳仕伦,字文迥,其先晋右军十□代孙也。曾祖璆(同球),皇祖思,皇考良,忠贞不仕。公春秋五十有七,以大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835.7.21),终于暨阳之私第。嗣子宗志,次子刘老。稚年荼毒,泣血绝浆。以当年八月二十九日(835.9.25)葬于故朱夫人之同茔所也。山连药王之冈,地□建兴之垄,且离城郭不逾一里,去人烟十步有馀焉。恐山川迁变,乃刊石为铭:贤哉哲人,抑抑秩秩;无嗜轻佻,好求之质;云何积善,而遘斯疾?悲古青松,哀辞白日;万古千秋,于焉永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683册15页)。从《唐王府君墓志铭》中,我们不仅为考证和研究“暨阳”的上限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还为考证和研究王羲之后裔在诸暨的蕃衍历史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位祖籍琅琊的王仕伦(779—835)距王羲之(303—361)已有十馀代(估计约为十六代左右)。诸暨王氏至今仍有尊王羲之为始祖之族。
我们看到,目前所存的越地谱牒中,所载多自南宋始,且每每与“扈跸南迁”挂钩,似乎此前我会稽还是一片荒凉景象的样子。其实远在“迁都会稽”之前,此地早己人口繁密、文明发达,多种姓氏在此争奇斗艳、繁衍生息了,否则也不可能迁都绍兴的。而《唐王府君墓志铭》实际上是简述了当时“王氏”的世系(曾祖、皇祖、皇考、公、嗣子等五世),起到了“简谱”的作用,也说明其实不少姓氏并不是南宋来迁的,例如其中的章氏、朱氏都是现在的诸暨大姓。王姓派别甚多。据《姓氏考略》引《通志》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前1152—前1056)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汲郡者,王子比干后,此子姓之王。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翊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阿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广韵》所载,有二十一望: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以太原、琅琊为尤著。其余又有赐姓冒姓者。如《汉书》燕王丹之玄孙嘉,王莽时献符命,赐姓王氏。又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又五代王保义,即刘去非,冒姓王”。诸暨王氏支派甚多。如王翰“敬爱堂”王氏、银冶“嘉会堂”王氏,桥亭“永思堂”王氏,鼓门“继周堂”王氏,锁金、梓里、檡树下“三槐堂”王氏等。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王冕属诸暨桥亭王姓。系出关西王景略(猛)。至宋,有名王德元者乃景略后裔,仕宋,历官清远军节度使,谥威定,追赠三代。德元有子十四人,长子王祺,官阆州观察使;八子琳,官统制,迁诸暨,卒葬长宁乡小溪山。王祺之孙文炳,官台州知州(一说潼州太守官统制),曾割小溪山田园山业赠慈光梵刹(今小溪寺)。据1990年7月1日统计,诸暨市共有王姓49544人,为全市第三大姓。
王羲之墓在诸暨苎萝山
王羲之逝葬诸暨苎萝山。据宋《嘉泰会稽志·冢墓》卷6载:“王羲之墓,在诸暨县苎罗山。孔晔(?—465,孔灵符)《(会稽)记》云:‘墓碑孙兴公(314—371,即孙绰)文,王子敬(344—386,即王献之)之书也’。而碑亡矣”。明赵均(1591—1640)《四库全书·金石林时地考》卷下21页载:“晋王羲之墓碑,孙绰文,王献之书。(在)绍兴诸暨县”(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四库全书》第683册439页)。《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载:诸暨苎萝山“旧有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墓。《会稽记》云:‘孙绰撰文,王献之书碑’,亡已久。或云在嵊县金庭山,或云在会稽云门山。《智永传》云:‘欲近祖墓便拜扫,移居云门寺侧’。在云门者近是,然云门今无迹也。永师为右军七代孙,云门或其别祖墓耳”(卷8第6页)。清王荣綋《苎萝山寻王右军墓不获诗》:“艳地人争羡,清名我独闻;为寻三尺土,踏破一蹊云。退笔犹存冢,笼鹅尚有群;夕阳无限好,何处照荒坟?”诸暨诗人冯至《王右军墓诗》:“右将军墓萝山麓,孔灵符记人人读;孙文献文秋阳暴[2],文字消磨断碣昏。后人移墓入云门,入云门,萝山之麓今无存”。至于“王羲之墓不止一处”事,《光绪诸暨县志·杂志》云:“古人如王羲之、杜甫(712—770)、陆贽(754—805)墓皆不止一处,亦不止此数人,下而至于名妓苏小(南齐时人钱塘人)等,亦错见于志乘”(卷59第22页),前人认为这类现象是不足为奇的。但应该说明的是,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王羲之葬地的是《会稽记》,而《会稽记》认为是在诸暨苎萝山。王羲之后裔王仕伦墓“离城郭不逾一里,去人烟十步有馀焉”,恐离他的先祖王羲之墓也是不会太远的。
王羲之“浣纱”二字至今犹存
浣纱石高3.6米,宽5.7米,上刻“浣纱”二字,出自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至今犹存。据《光绪诸暨县志·金石志》载:“正书,径围一尺六寸,下有小字数行,惟一‘苎’字可辨识,馀皆漫灭。在苎萝山东麓石壁,濒浦阳江。案:明王季重[3]《游苎萝山记》云,“苎萝山,石壁高数十丈,题‘浣纱’二字,斗许大,笔势飞搴,位置安善,云是右军笔”“而字旁‘右军’字未灭。又云:‘右军墓,在苎萝山’。则此石乃其熟游之地”(卷44第36页)。可以看出,明时“字旁‘右军’字未灭”,而到了清代,则“惟一‘苎’字可辨识,馀皆漫灭”了。
王羲之的《诸暨帖》和《建安帖》
王羲之有《诸暨帖》。其文曰:“诸暨、始宁[4]属事,自可得如教。丹阳意简而理通,属所无复逮录之烦为佳。想君不复须言谢,丹阳亦云此语君诸暨、始宁”(清文献学家、藏书家严可均(1762—1843)《全晋文》卷24·王羲之3·杂帖3)。《光绪诸暨县志》对此亦作有记载(见《光绪诸暨县志·轶事》卷59第3页)。
王厚之(1131—1204),诸暨邑城相门坊人。瑊(1108—1180)子。字顺伯,号复斋。乾道丙戌(1166)进士。嗜金石刻三代鼎彝、秦汉以降碑篆碣铭。考异订误,俱有根柢。出入尝以右军《建安帖》自随。据《淳化阁帖》载,《建安帖》内容为:“四月五日,羲之报。建安灵柩至,慈荫幽绝,垂卅年,永惟慕。痛彻五内,永酷奈何?无由言苦,临纸摧哽。羲之报”。庆元中,顺伯遭贬黜。后起为淮西通判,改江东提刑,以直显谟阁致仕。所积书籍甲于海内。著有《复斋碑录》《金石录考异》《考古印章》《汉晋印章图谱》《钟鼎款识》等。《钦定四库全书·会稽续志·人物》载:“王厚之,字顺伯,世本临川人。左丞安礼(1035—1096)四世孙也。祖榕(1093—?)始徙居于诸暨。绍兴二十六年(1156),厚之以越乡荐为举首。寻入太学,登乾道二年(1166)进士第,由秘书郎出为淮南转运判官,召为度支郎两浙江转运判官,知临安府,提点坑冶铸钱、提点江东刑狱。上章乞致仕,诏进直宝文阁,从所请。厚之好古博雅,富藏先代彝器及金石刻,与尤袤(1127—1194)俱以博古知名于时,尝取古今碑刻,参订而详著之,号《复斋金石录》。嘉泰四年(1204)卒,年七十四”(卷5第12页,即486册第512页)。《嘉泰会稽志·碑刻》云:“禹庙窆石遗字,直宝文阁王顺伯复斋《金石录》定为汉刻”(卷16)。王厚之及其后裔以后发展成为“诸暨王氏”中的重要一支,今诸暨东山王、姚王等王姓皆尊厚之为始祖。王厚之墓今存。“出入尝以右军《建安帖》自随”,说明《建安帖》曾为王厚之所收藏,亦说明王厚之对羲之墨宝的“爱不释手”。
王羲之与西施
王羲之生前仰慕西施美名,曾在其“熟游之地”浣纱石上题写了千古流传的“浣纱”二字,逝后又安眠于苎萝山边。可以说,这是“名士”与“美人”的一种情缘,而这种“情缘”正是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素材之一。兹举数例:
元稹(779—831)《送王协律游杭越十韵》云:“去去莫凄凄,馀杭接会稽;松门天竺寺,花洞若耶溪。浣渚逢新艳,兰亭识旧题;山经秦帝望,垒辨越王栖。江树春常早,城楼月易低;镜呈湖面出,云叠海潮齐。章甫[5]官人戴,莼丝姹女提;长干[6]迎客闹,小市隔烟迷。纸乱红蓝压,瓯凝碧玉泥;荆南无抵物,来日为侬携”[7](《全唐诗》卷406—10)。元稹,唐河南人,字微之。宪宗元和(806—820)初拜左拾遗。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穆宗长庆中,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裴度(765—839)弹劾而罢相,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827—835)中,官武昌节度使。稹诗风平易,与白居易(772—846)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在越州与窦巩(约762—821间在世)唱和,号“兰亭绝唱”。所作传奇《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所本。
乔吉(1280?—1345)《丙子(1336)游越怀古》:“蓬莱老树苍云,禾黍高低,狐兔纷纭。半折残碑,空余故址,总是黄尘。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海气长昏,啼鷢声乾,天地无春(见《全元散曲》)。乔吉,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一称乔吉甫,字孟符,号笙鹤翁,又号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剧作有《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玉箫女两世姻缘》3种传世。
许瑶光(1817—1882)有《西子祠》诗。其序云:“余以丁巳(1857)暮春,视事义安[8]。暇眺南郭,得苎萝旧迹。明珰翠帔,照耀溪光,盖爱古者标其盛也。己未(1859)之春,余将瓜代,缅维名媛生长,未免踟蹰。勉成十绝,刻石庙侧,有扬无抑,庶不以唐突见诮”。今十首选一:“春生姿媚碧苔纹,石上书题王右军;千古苎萝明月色,美人名士各平分”(《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卷8第5页)。许瑶光,字雪门,号复斋,晚号复叟。清代诗人,浙江名宦。湖南善化(长沙)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历任桐庐、淳安、常山、诸暨、仁和等县知县,有循声,被当时舆论誉之为“近世少有之贤太守”。著有《雪门诗草》《谈浙》。
“诸暨三贤”诗文中的王羲之与兰亭
“诸暨三贤”者,王冕、杨维桢、陈洪绶也。家居皆近兰亭,常得过从诸暨绍郡之间,必瞻望兰亭书法圣地,拜见书圣羲之仪容。触景生情,而敬仰之意顿由心生,且每每生发为诗词文章。
王冕(1287—1359),明初著名画家诗人。其《过兰亭有感》诗云:“东晋风流安在哉?烟岚漠漠山崔嵬;衰兰无苗土花盛,长松落雪孤猿哀。满地斜阳似无主,昏风不独黄鹂语;当时诸子已寂寥,真本《兰亭》在何许?欹檐老树缘女萝,崩崖断壁青相磨;旧时觞咏行乐地,今日鱼鼓瞿昙[9]家。荒林昼静响啄木,曲水潺潺似山哭;游人不来芳草多,习习余风度空谷。去年载酒诵古诗,今年柱杖读古碑;年年慷慨入清梦,何事俯仰成伤悲?故人不见天地老,千古溪山为谁好?空亭回首独凄凉,山月无痕修竹小”。又有《申屠子迪游兰亭次韵答之》诗:“茂林修竹苍烟外,断碣荒亭古道傍。俯仰乾坤慨今昔,笑谈风月引壶觞”。其《寄太素高士》诗云:“茕茕对景伤古情,寸心欲吐书难凭。何当相晤一抵掌?与君细看真《兰亭》”。诗中反映了对“东晋风流”“茂林修竹”“觞咏行乐”和“真本《兰亭》”的情思,以及对“习习余风度空谷”“年年慷慨入清梦”的无奈。
杨维桢(1296—1370),元文学家、书法家。有《览古》诗云:“羲之在东床,风操夙所称;蓝田誊转重[10],胡乃意不平。出吊屈在我,反恶固其情;以此悻悻死,无异匹妇轻”(《铁崖乐府·卷八·览古四十二首》其二十八)。既指出了羲之“风操夙所称”的一面,亦对其“胡乃意不平”的思想提出了看法。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杰出画家。有《晚发山阴》诗云:“晚发兰亭道,清凉爱久留;小山皆静邈,疏树亦深幽。车马随行缓,神情似浪游;当垆立小妇,索饮两三瓯”。《病中》诗其五云:“病不离山水,茅堂春又深;书从老友借,诗与小儿吟。禹庙花朝过,兰亭上巳寻;漫言携药具,煮酒胜烧金”。描述了陈洪绶“晚发兰亭道,清凉爱久留”和“禹庙花朝过,兰亭上巳寻”的情景。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说到陈洪绶时往往称赞其画,说到王羲之时又往往称赞其字,其实他们都是“忠孝大节,卓行荦落”之人,只是每被才名所掩而已。新安程象复《初刻〈宝纶堂集〉跋》云:“乃知忠孝大节,反为才名所掩,如晋之右军,唐之鲁公(709—785,颜真卿)者非欤?噫!(洪绶)先生有德有言,自足不朽”。又如郭麟图《诸暨贤达传》云:陈洪绶“其高风盛德,岂犹纱障金松、白团乌驳比哉?乃《郡志》中既不立诸《义行》,次复不登《文苑》,仅以粉墨入神,载编《方技列传》,疏矣!昔王右军以书法掩其经济,洪绶以名画掩其卓行,均多能之一累也”。可见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对名人“顾此失彼”“未能全面审视”的情况,对陈洪绶甚至出现“《郡志》中既不立诸《义行》,次复不登《文苑》,仅以粉墨入神,载编《方技列传》”的不公正做法,实在令人扼腕。
结语
本文通过对越地“琅琊王氏”的追述,以王氏的杰出人物王羲之为主线,结合王羲之在诸暨的各种相关遗迹和情缘,以及历史上诸暨文人对书圣王羲之的崇敬和怀念。连缀而成拙文,作为献给“第二十五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六朝会稽王氏文化学术讨论会”的一束小小山花。
2009年3月3日
参考文献:
《淳化阁帖》,王著宋淳化间奉敕编纂。
《嘉泰会稽志》,施宿(1164—1229)。
《宝庆会稽续志》,张淏(约1216年前后在世)。
《古刻丛钞》,陶宗义(1316?—1412?)。转引自《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83册。
《金石林时地考》,赵均(1591—16400)。转引自《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83册。
《全晋文》,严可均(1762—1843)。
《光绪诸暨县志》,陈遹声(1846—1920)。
《历史时期绍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陈桥驿(1923—)。
《杨维桢诗集》,邹志方(1939—),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陈洪绶集》,吴敢(1945—),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版。
《诸暨散论》,杨士安(1948—),作家出版社,2001年12月版。《陈洪绶家世》,北京出版社2004年3月版。
《王羲之家世》,王云根(1952—),北京出版社,2004年3月版。
《王冕集》,寿勤泽(1962—),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
据《(嵊县)金庭王氏族谱·行传(1910年版)》卷三载:王羲之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卒于东晋穆帝升平五年辛酉五月十一日,即303年8月10日至361年6月28日在世,享年59岁。
[2]
孙文献文秋阳暴:孙兴公(孙绰)所撰之文和王子敬(王献之)所书之字,都在夏天阳光的强烈照射之下。“秋阳以暴”语出《曾子》:“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秋阳者,夏天之太阳也。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故此处所言之“秋阳”实际相当于今之“夏阳”。暴者,同“曝”,晒也。此处含“经历岁月消磨”之意。
[3]
王思任(1572—1646),字季重,号谑庵,又号遂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任兴平、当涂、清浦知县,袁州推官,江西佥事。清兵破南京后,鲁王监国,驻绍兴。以思任为礼部右侍郎兼詹事,进尚书。顺治三年,清军南下,两江失守,绍兴城破,鲁王逃海上,思任遂弃家入秦望山。病中绝食而死。有《王季重十种》传世。
[4]
始宁:县名。东汉永建四年(129)置,治所在今浙江上虞县西南曹娥江西岸。东晋初移治今浙江上虞县西南曹娥江江岸。隋开皇中废。
[7] 《全唐诗·注》:望,一作葬。栖,一作堤。呈,一作澄。出,一作嵽。抵,一作底。
[8]
义安,诸暨之代称也。宋王十朋(1112—1171)《会稽风俗赋》载:“义安之禾,收获先于一郡”;其自注云:“义安即诸暨。六月尽,稻已熟,一郡赖之”。清顾祖禹(1631—1692)《读史方舆纪要》载:“义安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宋乾道二年(1166)置县于此,淳熙元年(1174)废;今为枫桥镇”。义安由诸暨析置,故后人亦有以“义安”代称诸暨者。
[9] 鱼鼓瞿昙:鱼鼓,鱼形木鼓,寺院中击之以报时也。瞿昙,本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此处泛指佛家。
[10]
典出《世说新语之仇隙篇》: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凌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车向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王蓝田,即王述,字怀祖,袭封蓝田侯。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