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与积水潭的情结
(2015-01-07 21:35:03)
舒乙先生对老舍先生做过这样的评价,老舍先生曾到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但是他唯独喜欢的是北京。他最喜欢北京的两个地方,一个是积水潭,一个是景山前街。老舍认为这两个地方是北京城最美的地方。老舍先生在《想北平》充满无限感情地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作家洪烛先生在《只有一个老舍》中谈到“真正的老北京精神实际是一种平民精神。虽然北京自古即产生贵族、造就帝王将相的地方,但浮华的贵族文化是易朽的,只有百姓生活中归纳的朴素的真理才能达到不朽的境界。老舍的作品,正是努力为已逝的人们的梦想提供佐证,毫无疑问也为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固执地证明着一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平凡而伟大的人们。”
老舍先生出生在护国寺西侧的“小羊圈”,现在改叫成了小杨家胡同。从外表上看小杨家胡同是那样的平淡无奇。“它是那样的狭小,简陋,以至于从它前面路过时,稍不注意,就会忽略它。”从新街口南大街进入小杨家胡同,“入口处只有1米多宽,除了自行车,别的车辆大概永远不用打算进去。胡同小还不算,它还不直。进了胡同向东走二十来米就碰墙。连着几个九十度的硬弯之后,才能看到一个豁然开朗的小空场。小空场周围分布着七八户人家。过了小空场又是一个马蜂腰,细而直地往北伸去。到了最后头有一个更大的葫芦肚。它的东面便是有名的护国寺的西廊之下了。”这里提到“小羊圈”里的“空场”、“马蜂腰”、“葫芦肚”,在老舍先生作品中是用“葫芦嘴”、“葫芦脖子”、“葫芦胸”、“葫芦腰”、“葫芦肚”加以形容。
舒乙先生写道:清末时期,“小羊圈”是下等人居住的地方。小空场的两棵大槐树下,有一个与护国寺庙会同时进行的小型集市。集市时间一过,胡同里相当的安静。夏天槐树上垂丝而下的绿槐虫在微风中打着秋千,偶尔招来一两个孩子,观看它们的吐丝表演。冬天寒冷的北风卷着枯叶败草呼啸而过,往每家窗台上送几堆灰褐色的细土面儿摞起来的小包包。空场之中,难得看见几个人影。老舍先生在14岁之前,一直住在“小羊圈”。小羊圈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成了他生命中一部分,深深地融进了他的血液里。以至于多少年之后,无论在哪里,只要一闭眼,“小羊圈”就真真切切地回到老舍先生的眼前。
出了“小羊圈”,沿着护国寺后身向东走,拐进棉花胡同,再穿进正觉胡同,里面有座明代古刹——正觉寺,舒乙先生认为是老舍先生读私塾的地方。他在文章中写到,“1905年,老舍先生靠远房亲戚刘寿绵先生(1925年出家,法号宗月大师)的资助,在正觉寺里的上了三年私塾,老舍先生对于刘先生的资助念念不忘,他在《宗月大师》一文中写到,‘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
往北走不出二里路就能到积水潭,老舍先生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是一个人坐在积水潭畔的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者苇叶上的嫩蜻蜓。老舍先生“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所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舒乙先生认为,老舍先生喜欢的是那个“老式的积水潭”,正是由于积水潭充满了自然的野趣,老舍先生才一而在,再而三地把自己小说中的主人公放在积水潭边去活动。老舍先生已经把积水潭看做成了一个舞台,当成了抒发自己情感的阵地。与其说老舍笔下的人物们喜欢积水潭,喜欢积水潭那一汪碧色的水、那微微弯曲的石桥、那两岸随风扬起的柳树梢儿……其实是老舍先生自己深深地爱着积水潭呀。
“西边一湾绿水,缓缓的从净业湖向东流,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几只白鹭,静静的立在绿荷丛中,优美而残忍的,等待着掠夺来往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析的绿浪,香柔柔的震荡的诗意。”啊!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呀。“一湾绿水”、“一片荷塘”、“青青的芦苇”、“绿瓦高阁”、“白鹭”、“小麦穗鱼”、“垂杨”、“绿浪”……老舍先生用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的画卷。只有对这种生活场景非常了解的老舍先生才能用神来之笔,向读者展示出积水潭的诱人之处。
在旧文人眼里,积水潭的秋天是“楼影与湖光,摇若山俯仰”、“才得西风吹几度,蝉声急报十分秋”、“数行秋雁影,一道白沙堤”……但老舍先生生活在社会动荡时期,尤其是日寇的侵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民族的耻辱。因此像《四世同堂》里描写的积水潭是苍凉的、压抑的,令人心碎的。“海中的菱角,鸡头米与荷花,已全只剩下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飘着或立着,水边上的柳树的叶子已很稀少,而且多半变成黄的。在水心里,立着一只像雕刻的,一动不动的白鹭。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它是那么静,那么白,那么幽独凄惨。”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老舍先生以祁家四代人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各色人物的荣辱沉浮、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城沦陷之后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北平市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老舍先生用那些残败、枯黄的“菱角”、“鸡头米”、“荷花”、“柳叶”,去隐喻沦陷后的北平城“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的景象。老舍先生在这苍凉的画面中出现了一只凝立在“水心里”的白鹭,“它是那么静,那么白,那么幽独凄惨。”这只“幽独凄惨”白鹭不但是老舍先生借以比喻在铁蹄下那些不愿甘受屈辱的北平市民,更是寄予了老舍先生对在日寇铁蹄下北平百姓的无限同情。
老舍先生还写到了积水潭的冬天,“湖内冻着厚冰,几个小孩穿着冰鞋笑嘻嘻的溜冰。两岸的枯柳一左一右地摇动着长枝,像要躲开那严酷的寒风似的。靠岸的冰块夹着割剩下的黄枯苇,不断的小麻雀捉住苇干,一起一伏地摆动他们的小尾巴。太阳已往西去,罩着一层淡黄的雾,斜射着银灰的冰块,连成一片寒气。那小孩的疾弛,那小麻雀的飞落,好像几个梭儿,在有忧思的人们眼前织成一个愁网。”
老舍先生写了生活在积水潭畔的人,还写了在积水潭旁曾经发生过的事儿。借用舒乙先生的一句话,他的父亲老舍先生“写了一辈子积水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