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汇通祠御碑亭及《重修汇通祠碑记》

(2010-01-07 16:22:32)
标签:

老北京

文化

分类: 人文历史



http://s15/middle/623ff893t81e28cf6f02e&690
                                   汇通祠牌坊式正门 


    汇通祠位于德西大街甲66号。明永泰年间建筑,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为汇通祠。现在的汇通祠是1988年重新修建而成。内有清代乾隆皇帝的诗碑和1988年12月吴良镛先生撰文、王东昉先生所书的《重修汇通祠记》。

御碑亭位于汇通祠后山平台上,亭子为混凝土浇筑而成,亭内立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所立,重修后再立的御制诗碑。

                  http://s10/middle/623ff893t7ca07716d1d9&690
                                      御碑亭
    诗碑上刻有乾隆三首吟咏积水潭的诗文。

                            其一

    积水苍池蓄众流,节宣形胜巩皇洲。疏淤导顺植桃柳,三里长溪可进舟。

                                其二

    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肪,春树人家望转迷。

                                其三

   烟中遥见庙垣红,瞬间灵祠抵汇通。雨意溟濛犹未止,出郊即看麦苗竼。

诗碑亭南北侧横梁上有王东昉所书的“峡云”、“岫雾”题字。

 

 为纪念汇通祠修复,什刹海管理处特意在汇通祠北墙上镌刻《重修汇通祠记》。全文如下:

元大都建城聚西北诸泉水,流行入都而汇于积水潭。明初改筑京城,在德胜门西置水关,下置石螭。迎水倒喷,并堆土为岛,水从两旁入潭,上置镇水观音庵。乾隆时改建名汇通祠。此处远映西山,南临清波,象征水自山出,归入翰海,水声淙淙,若海潮音,仅此一端,亦可窥都城规划者之匠心。近至五、六十年代,修筑地铁,全岛夷平。十余年后,清华大学建筑系有修复议,得市区政府与 专家之积极支持,建筑格局参照旧貌,用为都城规划者郭守敬纪念馆。地面地下建楼房,外覆土石,以广利用,仍置石螭,重兴流水,并寻得旧碑,立亭护之。历数年工将成,蔚为大观,颇为赞赏。北京古都文物因建设发展拆毁不少,无需一一修复,但择其要者,因旧创新,古为今用,虽属新构,略窥文脉。都市发展日新,此城市历史发展之标志得以永存,辟为景点,以利游憩,亦胜事也,此亦汇通祠修复意义所在,是为记。


       http://s5/middle/623ff893t81e293d494f4&690
                                    
 引水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