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涯八景
(2009-09-20 20:52:44)
标签:
老北京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 |
“我家水西涯,性本爱幽僻”。明清两代文人把景山、鼓楼以西和积水潭一带统称为“西涯”。起因可能与长期居住在什刹海并以《西涯杂咏十二景》流传于世的李东阳有关。
李东阳(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南茶陵,后居住京师。天顺八年(1462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卒赐太师。工诗歌,是茶陵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怀麓堂集》百卷。什刹海是李东阳喜欢游玩的地方,晚年还时常光顾此处并留宿于亲朋好友家中。他曾做的《西涯杂咏十二景》和《重经西涯》、《再经西涯》。清代著名诗人法式善就写过《续西涯十二咏》和《西涯秋晚》来寄托对李东阳的仰慕之思。他们以李东阳诗歌的脉络把什刹海及其周遍地区简称为西涯,并浓缩出最能代表什刹海风景,形成了后来的“西涯八景”。
“西涯八景”是:银锭观山、谯楼更(夜)鼓、西涯晚晴、景山松雪、白塔晴云、响闸烟云、柳堤春晓、湖心赏月。
“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银锭桥是什刹海著名的桥梁之一,明代什刹海湖水变浅后,为行人交通方便,修建该桥。《天府广记》称:“又西山玉泉从水关经越桥,俗称银锭桥,流入西苑。” 银锭桥或因桥形犹如倒置的银锭或因固定桥体的铁楔像银锭形状而得桥名。
“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银锭桥地处前海与后海的交汇处,视野开阔,秀美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在湖水映衬下,具有山实水虚、虚实相依的意境,而在晨雾、菲雨、晴空、雪后、黄昏感触又各有不同。明代《燕都游览志》“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目也。” “银锭观山”列为“小燕京八景”与“西涯八景”之首,堪称什刹海风景经典,闻名世界。
“谯楼更鼓”是指夜晚聆听鼓楼击鼓打更的声音。旧时的北京,夜晚只有鼓楼的更鼓与钟楼的钟声,在寂静的夜空,悠悠划过。
北京的钟、鼓楼,在元明、清三代的主要任务是“司时报警”。鼓楼每天以击鼓定更次,钟楼每日以撞钟警晨昏。所以后人有“晨钟暮鼓”一说。此外,在特殊情况时,它们还全城百姓的安全担负着预警任务。因此,当时的全城百姓的生息劳作、文武百官的上朝朝拜,乃至遇有外敌袭城,均以此为号。这一古老的报时方法到1924年废止。
“响闸烟云”位于前海西沿月牙河出水口处。响闸是一座桥闸合一的石桥,河水经过此处时因落差原因形成瀑布,一时水花四溅、落音巨大。人们把该水闸叫“响闸”,桥因闸得名,叫做“响闸桥”。
“潺潺流水管弦思,袅袅浮云荇藻香”。当年响闸小桥流水、高槐密柳,环境清幽,是京城百姓尤其是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这里不仅仅能聆听悦耳的瀑布声音,看到水花溅所带起的飞沫,还能看到河水跌入闸下时的潇洒。临瀑而坐,或饮酒赋诗、或抚琴焚香、或品茗静思,在瀑布的轰鸣中或许能摒弃心中的烦恼,赢得片刻的安宁。
“半池鸭绿水,万条柳丝风”, 历来文人爱柳,文化底蕴深厚的什刹海也不乏柳文化的元素。湖水因有十里柳堤环绕而容颜娇艳,长堤柳荫因有一泓碧水相陪而分外妖娆。
原庆王府花园西侧的月牙河,因高柳古槐密布、芦荻荷花满池,加上地僻人稀,极为清净,被雅化为“杨柳湾”,是当年文人墨客们常光顾的地方;周怀民先生因院外植有柳树,故把画室命为“双柳书屋”;西海也因柳树众多,被南地文人喻为“杨柳河边是故乡”;在吟咏什刹海的诗词中多有“覆堤柳浪通幽境,十里荷风渡小桥”、“一抹寒烟笼野塘,四围垂柳带斜阳”的绝妙佳句。
细雨化做缕缕风,柳梢烟重滴春娇。什刹海自有“西湖春”之美,微风荡处碧波涟涟,垂柳婀娜轻舞。碧水、蓝天、绿柳,加上远处的粉墙灰瓦,相互衬托,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
什刹海的傍晚别具一格,富有诗意。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映照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晚霞染红半壁苍穹,也染红了什刹海。湖水泛出金黄的色泽,像一条金色的长龙,蜿蜒于京城之中。微风吹过,湖面上荡漾起金色的涟漪。沿岸的房屋、楼阁、街巷、树木、路人,还有那春日的柳枝、夏暑的荷莲、秋时的芦花、冬季的冰雪……,犹如梦幻般地被笼罩在柔柔的玫瑰色中。雨后天晴,霞光明媚,雨后的什刹海更是魅力无穷。火红的云团在空中慢满移动,四周景物与艳丽的霞光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多彩的画卷。
“景山松雪”为“西涯八景”之一。明、清两代景山公园曾是皇家苑囿,平民百姓不能入内。山顶处设置五个亭阁,最高处的万春亭为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制高点,是眺望北京城的最佳位置。景山形成在金代,堆土成丘,起名“青山”。明永乐年间把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于此,土丘形成规模,后取名为“万岁山”。清顺治年间改为“景山”。雪后,景山上下银装素裹,松柏上披上洁白的绒毯,以往的苍翠变成白茫茫的一片,与亭阁的黄瓦红柱形成鲜明对比;雪后初融,松枝上挂满了晶莹的冰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北海公园是典型的皇家园林,始建于辽代,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在原基础上兴建太宁宫,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到琼华岛上。元建大都城后,把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后,万寿山、太液池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称“西苑”。登高眺望,泛着碧波的太液池、郁郁葱葱的琼华岛、浑身银白的塔身以及点缀在四周的景物尽在眼前。白云时断时续地缭绕在白塔上空,风铃之声随风飘至,白塔愈显风姿绰约、圣洁庄重;金碧辉煌的塔尖与湛蓝的晴空、婀娜的云团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傍晚时分,白塔浑身上下好似被涂抹一层薄薄的红晕,在满天霞光的衬映下,更显妩媚动人、娇羞可爱。
什刹海风光无限,“西涯八景”具有“点睛”之神效,用极少的景致就把什刹海“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的精髓涵盖进去,充分展示出来,给人以美的种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