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桑寒
桑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52
  • 关注人气:7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松龄一生其实是个悲哀的聊斋歌者

(2017-05-31 20:49:37)
分类: 【观星不语读聊斋】

文/桑寒   图/源于网络



 
 明朝崇祯十三年,又是一个风调雨顺的一年,也是一个六月六,火热的日子里,祥瑞照大地,照在了山东淄川的蒲家庄,蒲先生的历史就该从这里,有声有色地说起了,也就是这传世聊斋的传奇作者蒲松龄。他笔下的鬼狐传神,他笔下的人犀利,他笔下的文章叫绝,当然他出生的祥瑞也是那么传奇。

 
相传,蒲先生出生之时,他的父亲做了一个梦,恍恍惚惚就见到有一个邋邋遢遢的一个瘦僧人。这位僧人着实让人不襟一笑,露着一半胳膊,还有一半膀子,胸口上还贴着一块大膏药,直冲冲地闯了进来,好生虎。蒲先生的父亲自是乐善好施,自然要忙碌布施,谁曾想这位癫僧不但不予理睬,更要往里生闯,这气态堪比当下牛人闯王李自成。这时候,蒲先生的父亲可真急眼了,赶忙喊道:“我媳妇正在生孩子,需要胡闹!”剧情瞬间反转,这时候一惊,这就是一个稀奇古怪的一梦,还没等过多琢磨,就这样产房传喜讯,生了!巧的是,胸口有一块黑痣,就像那梦中的僧人一样。他父亲略有所思,难道,大佛爷下凡,我儿乃吉祥福兆?点点头,必是!随后就取名了,这灵感简直是灰土里豆爆,绝了。咱家佛光普照,必有大福,取松龄吧,一定要长寿;又在地上寻思两圈刚才的事,字留仙吧,这奇事就这么留下。可又谁曾想,这位留仙先生,在他的笔下真真的留下千百载的仙,可谓是,无巧不成书,传奇的一生!

 
凡是有本事,构成传奇的人物,在他的人生中都要经历一段号称相当坎坷的人生,为什么说相当,因为不加上这两个字重点描述,你就不会刻骨铭心地把这位老先生记在心中。人家也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文人墨客,这是世间少有,甚至应该规划于稀有当中去。问题来了,他这么厉害,况且有传世之作,那么怎么就坎坷了?答案只有一个字,“穷!”试问问大家,倘若天天的,还为米炊之事挠头,写成名著那是不是一个奇迹?从古至今,一个穷字,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哪位开国皇帝不是被穷逼出来的。正所谓,贫困出奇迹!

 
首先来说,他的身世,那是一个灾荒四起的明末时期,就算崇祯皇帝再能干,也接不下民不聊生这摊子重任。李自成,关外都在跃跃欲试,百姓哪有个消停。就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家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原本有些底子的地主家庭,家里还有些小买卖,就慢慢地落魄下去了。可喜的是,这位蒲先生的童年也堪称一代神童,十九岁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躁动一方,号称淄川才子。这也为蒲先生的一生,打下了良好的傲气。要么说传奇人物就这样产生的,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就没那么顺了,咋考也考不中。古时那股傲气劲就好比范进中举那样,为了成功杀红了眼,导致成功以后就是个疯子了。庆幸的是,他不是范进,哪有人家那么好的点,一考就中呢!总而言之,蒲先生成绩相当的稳定。

 
这时候,就是一个人做梦的时候,可有几个能梦想成真的?日子不得还得过,梦想不也得从油盐酱醋茶下面苟延残喘。这时候“穷”字更能显得淋漓尽致了,他除了南下宝应县当幕宾,帮办文牍,其余的日子就是当老师,一当就是四十二年,这是一个多么长的数字,这需要多少个梦想的难眠夜,这得挣多少大米钱,这得多少茶水换得志怪文章。我倒觉得,除了穷困潦倒,做一个闲云野鹤,孤灯写作,远比做个官要来得痛快得多,否则,要是都要去做官,那些经典就不复存在了。

 
暮秋晚风,人总要是老,叶子总会枯萎,但蒲老先生就是那长青藤。他除了过着穷困的生活,大多数让他困惑的就是狗血的考试生涯。这一生也充分造就了蒲老先生,孤傲、矜持、冷僻、悲愤的性格,也恰巧是这些特性,造就了《聊斋志异》那离奇悲壮的故事,这就是传奇。这位悲惨的老师,直到七十岁,还边教书边参加科举,想想都替他不值,概括来说,足可以说读书人的悲怆了,结局,就是他七十一岁才补上岁贡生。落幕,人走茶凉,留下一部《聊斋志异》脍炙人口。

 
枯藤老树昏鸦,小乔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意境唯美,而每一件景物都是那么的孤立,后三句烘托出那么的凄凉,而其意境高远而为千百年来传唱不朽。我觉得蒲松龄孤傲的性格和流传于世的佳作《聊斋志异》是那么的贴切。一部著作,用尽了毕生心血,那也可以说这部著作也冥冥中印照着凄凉的作者。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也是相当有缘分的,一个是作者被现实摧残到饥寒交迫,而这饥寒交迫,促使这该书顺利成书。这足可以说明,凡是有弊就有利,这都是相辅相成的。而这集千穿百孔的悲惨人生,铸就幽冥之录,实乃浮士德般悲剧。那是一个个难眠的夜晚,孤愤的松龄,抬头凝望着沉沉夜空,他内心思绪万千,陷入了一个个无边的怅惘。这样说来的悲伤,似乎更是大悲,谁能懂我?执笔挥墨,就是那颗冷颤的心,铸就了那一个个阴刻,冷怖的故事,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当然这种宣泄固然,会让这个悲惨的人身上的到一种莫名的心潮澎湃,万千感慨,继而幽远而又岑寂地凝视天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似乎这样的景色是每个文人墨客的梦想。当然,蒲松龄也是位淄川才子,固然也不失文人气节,他也有这样一室,用雅一点的称呼为轩。就在这蒲老先生年满七十之际,在妻子和二子的一再请求下,终于从王村西铺毕府撤帐回家,结束了这样的教书生活。就这样退休了,也不用想那么多的事了,专心的创作《聊斋志异》。其实那时候还不是这个名字,这个轩是由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亲笔提名,磊轩。他就将毕生所写再次整理书写,而最后将磊轩改名为聊斋,最后成书才叫《聊斋志异》。

 
屋舍取名聊斋其实也大有寓意,单为一个“聊”字。它的成书,自然也少不了素材,蒲松龄为了这,可是也没少下功夫。他在柳泉边上设了一个茅亭,摆起了茶摊,又有蒲式蜜饯菊桑茶,要是有过往的客商,人劳马困地喝上两杯,那准又能精神唤起,又解渴又解暑。不过他可不是单纯的摆茶摊,而是来喝茶就是跟他们闲聊,聊啥?故事呗,故事一讲,素材就来了,素材来了,所以咱么也要感谢这些聊天的同志们,他们的侃侃而谈给了蒲松龄更多的灵感。

 
那么话又说回来,古往今来,那么多会聊天的,会讲故事的,为什么大多数人则只是闲聊,偏偏蒲松龄能成一代大家。那么这就不枉费他淄川才子的才能了,这故事加上他出类拔萃的文笔,就写出了文笔极佳的文章,只不过蒲先生就是考场失意,这就是命运。读史可以鉴今,读蒲松龄的聊斋可以看社会现实。郭沫若曾经说过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谑入木三分。这除了在故事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另有其他引申含义,令人深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