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真如诗那样理想化?

标签:
徐志摩英国康桥理想文化 |
分类: 【时代喧嚣】 |
文/桑寒
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一名理想主义诗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曾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又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这里主要是说在剑桥的两年期间,忘情康桥,为他的人生抹上了一笔浓浓色彩。他以为现实世界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和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可是这位光辉冉冉的诗人,1931年的一场意外坠机,仅34岁就结束了他寻梦的步伐,但他梦正如这满载星辉归船。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人生不过是梦一场,来这一会就是来寻找这个即将苏醒的梦,撑着一条身躯,在世上寻找着自由,后来满载了一些“收获”,能真的和这些收获一起放歌。最后《再别康桥》说道,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本来只是希冀你安静地在生命长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偏是人世充满各种诱惑,生命终结的时候,你能带走什么呢?除了灵魂。人本来就是零,最后还得归零。王国维说的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深一层的意思有这那种归零的心态,有人说这是种婴儿般的心态,做的太多,收获太多,无非也如婴儿般吃饭睡觉回归于床上。从徐志摩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东西,也可以理解为这支长篙即使撑得多远,他也总会有归岸的一天,最后你得到只有灵魂的自由,其余的却是过眼云烟。也许他的生命只有三十四岁,不过他已经用船载回了他的东西。或许许多人撑了一辈子船,却不知道去载什么最重要,最后终究途中迷了航向。
徐志摩真的很理想化吗?不然,他很理想,但也很现实,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真谛所在。这是一种冒险,但最终他成功了,满满的星辉在与这位理想主义诗人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