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乱弹琴 |
http://s10/middle/623c8c6atc7eac811b5e9&690
后来,我疯狂迷上了三毛的作品,也知道了她就是《橄榄树》的词作者。我在课堂上偷偷摸摸躲闪着老师的眼神,在寝室熄灯后打着小手电,我捧着她的书,如痴如醉,晨昏颠倒。贫困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新奇的游记、充满故事的宝贝……我不由自主地跟随着她的文字一起流浪。那段时期,我满脑子都渴望能像三毛一样,找一个像荷西一样的大胡子男人,和他一起浪迹天涯海枯石烂,和他一起走遍万水千山追随心中的“橄榄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到底,我还只是个中规中矩听话懂事的女孩。我当然不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远走高飞,爸妈都说了,那不是“理想”而是“异想”。最终我按照爸妈的理想,按部就班地找到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又按部就班地恋爱、结婚、生子,生活毫无悬念过得简单又安稳。有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守在身边,我很难说这不是幸福。
这些天,在交替看电视剧《北京青年》和记录片《搭车去柏林》,两部片子竟然有不谋而合之处。《北京青年》中“重走青春”虽然是很不靠谱的剧情,但看到何西在烟台的海边,他将近三十年人生经历中第一个到达的外面的城市,他对着大海喊着女友的名字:“丁香,我终于看到外面的世界了。”这一幕,还是让我的眼睛氤氲起来。《搭车去柏林》更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两个大男人谷岳和刘畅,背着厚重的行囊,从北京出发,穿越一万六千多公里,搭车去了柏林。途中遇到的那些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的传奇经历,让每一个“身未动”的观者,都强烈地感受到“心已远”。
《在路上》的作者凯鲁亚克说:我还年轻,我渴望在路上。而《非洲十年》的梁子,更是让我钦佩,一介女流,为了圆梦,整整长途跋涉看了非洲十年。去了,回来,再去,回来,又去,终于不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