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链二代完成组网促进中国空天地一盘棋
(2022-07-20 11:59:05)
7月13日,天链二号03星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精准进入预定轨道,与此前已经升空的天链二号1号、2号星组网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设。今后,将有后续多星快速在轨组网,真正形成“天链星座”。此前,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已经完成部署并发挥巨大作用。天链一号共5颗星,分别是天链一号1号、2号、3号、4号、5号星。天链二号01、02、03星在轨组网后,将与天链一号并网运行,共同肩负“数据中继”使命。
中继卫星是“卫星的卫星”,或者说通讯卫星的通讯卫星,主要承担空间飞行器之间的数据中转与测控任务,类似于一个“数据驿站”,负责卫星数据集中,完成数据在星地之间、星星之间的快速分发并对卫星状态进行实施测控,为确保星系提供数据支持。目前,中国的空间飞行器包括空间站、飞船、卫星及未来的空天飞机等。“天链星座”就是为它们服务的。
与第一代“天链”相比,我认为其最大优势就是集成度更高、过载量更大、精准性更优、整合力更强。因为,天链一号用的是东方红三号平台,而天链二号用的是东方红四号平台,仅仅是体积,东方红四号就大一号,加之站在天链一号的肩膀上研发制造,实现代际跨越,其性能当然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在轨的各种太空飞行器都是在“新型举国体制”下设计制造的,类似“龙生九子”,是一奶同胞的兄弟姊妹。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搞中继卫星也就是“天链星座”的意义就非同一般。
最重要的就是整合。整合中国所有在轨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太阳系”,协同运行、一体运作,共同为中国安全发展服务、为世界和平利用太空服务。据悉,截至2022年6月5日,中国已经拥有在轨民用卫星543颗,包括北斗卫星、通讯卫星、遥感卫星等。同时,还有若干军用卫星、空间站、玉兔月球车、祝融火星车、墨子、悟空、夸父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中国的太空资产,都是太空数据制造机。分开来看,力量都不大,即使空间站这样的庞然大物;整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强大的“合成军”。由于中国的体制优势,通过发射中继卫星的方式对这些空间飞行器的数据进行整合,顺理成章。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将不可逆转的进入智能社会、步入智能文明。在智能时代,数据是核心生产力,算力是数据的核心支撑。决战数据生产力,中国就必须高度重视数据的生产、积累、分析与运用。从空间角度看,深空、太空、中低空、陆地、地下、海洋、深海等,所有人工数据都应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盘棋”,创造强大数据生产力。“天链星座”的构建,无疑将为空天地数据一体化提供重要平台。它,将是中国数据生产力的倍增器。
天链星座还会大幅度提高中国空间系统的安全保障水平。由于天链星座运行在三万六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目前还没有任何地面武器能够伤害到它,安全系数极高。在数据整合集成情况下,任何局部的损伤都不足以影响有效数据的产生。可以设想的是,在我国某个通讯或导航卫星遭到敌对势力攻击、毁损之后,在新的卫星补充到位之前,由于天链星座的存在,整个太空系统仍然是能够稳定有效发挥作用,这对打赢未来战争也是重要保障。